首页 > 易经 > 易经发展

《易经》讲义(第42讲)教学内容

易经》讲义(第42讲)

教学内容:《易经》教学总结;学习体会交流。

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易经》教学工作总结;交流学习收获体会。

教学重点:《易经》教学工作总结;学习《易经》的收获体会;对《易经》预测学的认知和感悟。

一、《易经》教学工作总结

武汉市老年大学于2016开办了“易与医”班,到2018年时原班级任课老师因故离任,2019年春季开办的新班级由我担任授课老师。新的班级从《易经》的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前两个学期进行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完成了《易经》64卦的解读;2020年初发生新冠疫情,学校因疫情防控没有开学上课,直到秋季开始组织网课教学,到现在完成了《周易.易传》的16讲教学。

《易经》讲义40讲的编写和教学实践的需要,促使我重温了《周易本义》和浏览了有关易经的部分学术著作,搜集和借鉴了网上的相关文章;退休后重返讲台,与老年学员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使我对《易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领悟。

我们学习《易经》,有的人开始是出于新奇、好玩,有的人则是想凑一下热闹,有的人是想学一点知识,有的人是想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一路走来,我们完成了《易经》64卦的解读,对《易传》这部古典哲学著作也作了通读。我们对古老的易学有了基本的了解,客观上还促进了对古汉语、古典文学和中国历史的了解,“八卦”“九宫”甚至对数学也有帮助。

通过研读《易经》,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进而发现问题,总结教训,调整策略,重新选择,打开局面。读透《易经》,对我们的生活、事业、情感、有所裨益,应用《易经》的智慧可以进行预测和帮助决策,促进出现新转机、新局面、新气象。

《易经》作为“六经之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泉。其中的许多道理,世世代代滋养着我们中华民族,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做人做事的准则。简单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持久的。做人简简单单,做事以简驭繁,方能回归本始。

六十四卦,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64个领域或者说64类现象。当我们遇到人生困惑难以抉择,就可以从《易经》当中找到相应的卦,对照、联想、琢磨,得到重要的启示。

《易经学思录》是我对易经64卦的学习心得,曾作为论文提交国际易学大会,获得了第29届国际易学大会的优秀论文奖,这篇两万四千来字的学习心得被辑入了大会论文集,且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们老年大学学员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学习《易经》结合生活阅历,是有丰富的联想和学习体会的。请同学们将自已的学习心得整理成文章,用于互相交流和互教互学,我们共同来丰富、完善这本老年大学的学习文集。

二、学习《易经》的收获体会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太和”。“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冲突。就全球范围而言,有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也有各个地区之间的冲突。就一个国家的内部而言,有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也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一种是立足于斗争,把冲突的双方看成二元对立,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建立单向度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另一种是立足于和谐,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进行双向互动,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增强共识,把冲突的双方纳入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之中,使之并行不悖,协调发展。

从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来看,前一种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冲突,而只能使之更加激化,而后一种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周易》的阴阳哲学围绕着太和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立足于和谐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凝聚了丰富的智慧,虽然形成于古代,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易经》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大道至简”,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有智慧的东西越简单。大智慧易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往往靠内在的魅力吸引人,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形式,因此其外在形态也就简简单单。就像我们的生活,内心丰盈起来,自然也就减少了对物质的追求。当精神的需求大于物质的需求时,整个生活也就变得简单而从容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经》的哲学内核。“易一名而含三义”,即谓易含有变易、不易、简易三层意义。所谓变易是指一阴一阳的变化;所谓不易是指变易中自有不易不理,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所谓简易是指这种易道简单平易,易知易从,并不难以掌握。在这三层含义中,简易之道最为重要。这种简易之道也叫乾坤之道,天地之道。

“变易、不易、简易”也就是说一切的变化都是从变化交互中而来。事物的复杂性就体现在变化与交互之中:变化之中有交互,交互之中有变化。但这些变化又都有一个不变的理,只要掌握了这个不变的理,就能轻松应对一切变化。

历史上研究易学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汉代,一次是在宋代。汉代以研究象数为主,宋代以研究义理为主。《易经》的核心智慧,就是“知变”与“适变”。4要素(象、数、理、占),64卦,384爻,无不是简简单单。“象”与“数”是《易经》特有的符号和数量形式,是大千世界的投射。“理”是对“象”“数”给以哲学上的阐释,“占”则是象、数、理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今天的人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日常事务繁杂,精神生活困顿。而一缕阳光、一阵清风,反而令人赞叹生活的喜悦。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越美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简单的道理贯穿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我们的生活也应遵循简易之道,真正的好生活都是简单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本意,就在诗酒田园间。

生活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归本真。抱着一颗平常心,以简驭繁,让生活简简单单。知足,就像人生的一处观景台。舍掉过多的负重,抛开种种过度的欲望,才能发现生命最初的模样,那就是内心的灵动。

《易经》的学问既简单又高深,天地间万物万有的道理便都包藏在里边了。从古至今,正是这些最简单的东西,演变出千变万化的规律,提示着中国人的言行,裨益着中国人的生活。

一部《周易》,其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其哲学畅达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自古以来就对人生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周易》语言精练,深入浅出,其中许多极高明的道理,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明白。要想真正理解《周易》的深意,需要系统学习。

一部《周易》,就像一场生活,简简单单之中蕴藏着无尽的变化,无穷的美丽。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生活越简单,越能听见内心的声音,越能领会到生命的乐趣,越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对《易经》预测学的认知和感悟

五千年来,周易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作为中国儒、释、道哲学的文化基因,被有识之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纵然时空变幻,星移斗转,《周易》仍然绽放着永恒的魅力。它不仅成为无数风云人物经邦济世的智慧锦囊,而且成为众多平常百姓趋吉避凶、安居乐业的智慧宝典。

《易经》占卜历史悠久,《易经》预测学的必经之路是以系统的周易理论来指导实践。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对信息的预测是否把握精准,自己的认知方式是否正确。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研究学问也是如此,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终悟其精义。

我们在初学阶段都是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把握新概念,由于学易者的认知层次以及认知结构不同,把握周易的方式也不同,由此生成了不同的世界观。重庆周易研究协会会长李顺祥先生认为:目前对周易的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名称式、常识性、经验式、公式性、概念式的把握以及系统性、辩证性的本质把握。

一是名称式、常识性认识阶段。名称式、常识性把握是对周易的初级认识,即认识的感性阶段,解读周易的方式主要是字面解读以及自我臆测。例如:在六爻预测中单纯以卦名辨吉凶,见泽水困卦名则凶,见地风升卦名则吉;在四柱预测中,正官为吉、偏官为凶,四柱五行俱全为吉、五行不全为凶,属羊者命苦、属猪者有福等等把握方式,都是运用表象的片面理解去解读和解决问题,经不起系统性的逻辑推敲,最终难以“自圆其说”。

他们用已有的思维定式去解读周易,所以他们的认知自始至终依然是“他、她”眼中的周易,而不是周易的全部本质和真义,这样的方法犹如缘木求鱼。这样生成的真理观无法在实践中达成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一致,准确率无从谈起。他们深陷于主客矛盾中,难以“解脱”。

二是经验式、公式性、概念式的认识阶段。如果认知层次再推进一层,则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经验式、公式性、概念式把握周易的相对“成熟”阶段。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思维架构定式后,被“公式”重组后生成的统一化的新的理论框架,所以进入第二阶段的学易者彼此之间的易学认识相对统一,异议主要体现在对“公式”的不同理解的认知视域差别。这时对周易的把握高于第一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准确率,自我矛盾程度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依旧对某些事例始终无法“自圆其说”,无论用经验、口诀、公式都不能将其解开。

在易学预测运算中,例如伤官见官、枭神夺食、岁运并临、三刑六害皆为凶,三合五合六合为喜等系列公式及经验,在实践中运用起来很多时候却完全与事实颠倒,此时最容易走向否定周易本身的消极怀疑当中,亦或半途而废,搁置一边。然而,不能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去否定客观规律本身。处于此阶段的学易者,应当结合实际去深挖与反思理论背后的依据,去革新理论框架,去探索本质规律。例如西方托勒密的地心说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代替,后来日心说也被推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

三是系统性、辩证性的本质把握阶段。第三阶段是系统性、辩证性的把握即理性抽象的阶段,通过揭示事物根本的、核心的、客观本质规律,并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认识,达到理性抽象的阶段,实现主观与客观的高度一致性,即为真正掌握易学预测这门技术。

第三阶段的思维方式突破及超越第一、二阶段所缺乏的综合能力,即认知方面横向迁移以及纵向跃迁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计算能力,学术研究的反思能力与创新能力等等都比前两个阶段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个阶段的认识是由第一二阶段发展而来,第三阶段超越于前两个阶段并继续向更成熟的新阶段迈进。事物的发展总是新旧事物的交替,事物规律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大量实践与艰苦钻研,随着综合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第二阶段的认知框架再次经历以实证客观为基础的认知结构重组,对规律本质性的把握,彻底解决第二阶段遇到的主客矛盾,并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实现认知结构的跃迁。

综上所述,三者的思维结构易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论文,认知层次截然不同,所以第一、二阶段的认知视域是难以理解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以初级认识去解读高级认识依然是初级认识。如果第一、二阶段的认知层次完全理解第三阶段的认知,那么这种认知也就不属于第一、第二阶段了。

若要对其中任一阶段理论进行修正批判,其前提条件是必须达到相关认知阶段并且某些方面又超越相关阶段,方能理性客观地进行修正与批判,否则就只会坐井观天、贻笑方家。

第三层次超越第一、二层次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周易运算的本质规律,生成客观真实的、系统化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达到主客观一致性的准确把握。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认知的过程,是一场无休止的思维变革的过程。学习易学预测不仅仅是认知结构的周期性变革,也是精神境界阶梯式跃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世界、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诠释也会随之改变,人生视野也会愈加广阔。

所以学习易学预测学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速成产品,而是系统性的反复无限的学习过程。走捷径学习必要抓本质,抓本质必要循规律,思维结构的变革是循序渐进的,欲速则不达,认识的提高不是一个阶段就完成的,而是多个阶段的反复实践。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甚至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最关键的莫不是“她”揭示了客观本质规律,在浩瀚的历史长流中始终散发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光。有关机构及天文专家为探索“易经的起源”,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对比和考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易经起源于太阳地球的公转运动。古天文学是华夏国学的根基。

老子讲述的是宇宙运动规律的故事,《道德经》是“太极图”的文字版。地球自转产生阴阳,公转产生八卦。他们以全新的角度还原了《道德经》的圣人本意。

《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在这里说的是:“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的时候能懂得《易》的道理,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学易不仅是研究一门技术,更是一场人生的修行。人生路漫漫,任重而道远。衷心希望学易的同仁们能正确学习,掌握易学精义,高效解决问题,澄澈人生迷惑。学易重在掌握其本质规律,而掌握规律本身不在于看过多少本厚书,而在于所学之书本身的理论,是否系统性地真实揭示客观本质规律,而且学易者是否扎实掌握,这个过程短则几年,长则遥遥无期。

《周易》本体之理,可分为三个系统:其一为卦意系统,指其卦名、卦辞、爻辞显示之理;其二为结构系统,指其卦序、层次、变化、整体、局部显示的理;其三为解经系统,指其十翼对经的的阐述之理。我们学习《周易》,应该从本体之理入手。

易理中包含了世界本原、天人之学、自然哲学、人文科学、占筮之学这五个方面。易学博大精深,这方面的修为学养永无止境。我们要保持多角度多层次的各个方面的开放型学习方式,以及终身学习习惯。要做到在思维结构上清晰严谨,条理分明,具备理论分析与结构化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批判能力。心境谦虚理性,境界深远广博,态度实事求是,勇于自我革新,与时俱进。

【学习札记】

老年大学研周易,推论解读悟其理。

求学精妙无止境,发奋图强不停息。

八卦九宫藏天机,阴阳刚柔蕴相济。

趋利避害变则通,保合太和添十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