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 > 易经起源

《周易》即《三易》之一(连山易、归藏易)

周易》即《三易》之一(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合称易经,另两部已失传,现存易经即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集预测与哲学理论为一体的古书,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关于周易的名字起源,也各有不同。

简易道德经》详细阐述了周易名字的由来,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周易的周字并不是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有着完美之意的“周”字。伏羲创作简易图时,将简易符(即八卦图中的阴阳符)围成一周排列成一个圆形,后来,周易的周字代替了简易的简字。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以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就是说事物总会变,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可以遵循的既定规律。

古人曾用《周易》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然而这不能代表古人就是唯心的,相反,这恰恰是对古人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写照,他们将《周易》中的高深思想与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趋利避害,更好地向前发展。

《周易》中最能体现唯物主义理论的就是阴阳学说,八卦就是在阳爻(—)和阴爻(--)的基础上形成的。将三个阴阳爻交叠在一起,就构成了八个基本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再将这八个基本卦两两重叠易经起源是什么朝代,就得出了有六个阴阳爻组成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比如未济卦、既济卦。

有人说,仅把《周易》作为群经之首远远不够,其应该为群经之始。《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哲学典籍易经起源是什么朝代,被誉为“中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大则容纳世界,小则洞察幽微,内容之大、之深令人叹为观止,社会、人生都可以从中汲取所需要的精华。它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了上古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习惯,对世界文化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历经沧桑,是上古华夏民族的智慧象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根。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就是《周易》所讲内容,下一期我们讲《易经》中的“卦”与“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