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器械的种类,仅十八般武艺,你知道吗?
武术器械的种类很多,仅十八般兵器至少有11种说法,《体育词典》记载的“十八般武艺”是:刀、枪、剑、戟、棍、棒、槊、镗、斧、钺、铲、钯、鞭、鐗、槌、叉、戈、矛奇门三才棍,除此以外,武术器械还有:圈、盾、链、挝、马槊、拐子、流星、绳标、匕首、峨眉刺、藤牌、弓箭、等等。
刀:
刀有单刀、双刀、大刀、朴刀(又叫双手带)。
单刀的主要刀法有:劈、扎、撩、挂、斩、砍、崩、截、点、挑、推、按、抹、带、格、架、缠头、裹脑等。
单刀的特点是:快速勇猛,刚劲有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变化多端,演练中只闻刀风,不见人影,寒光闪闪,咄咄逼人。观者有“水泼不进,针扎不入”之感。演练时要眼明手快,进退闪转和翻腾跳跃都要刀随身转,刀常居中,劲贯刀身,力达刀尖。达到“短见长,不用忙”,“持短入长,单刀直入”,“刀如猛虎下山”的效果。
双刀,要求运动员两手都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刀法,主次分明,左右配合,圆转自如,繁而不乱。双刀比单刀更需协调,它不仅要两手协调配合,而且要上下相随,步型稳健,进退灵活,变化适宜。使步到刀到,刀法纵横飞舞且清晰威猛。因此有“双刀看走”之说。双刀与单刀的刀法基本相同,但双刀的刀花较多,常见的有缠头裹脑花、双撩花、双背花、大劈花等。
大刀,武术器械刀中的一种,被誉为“百兵之帅”。大刀是兵器中的重兵器,是各种兵刃中的佼佼者,“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大刀可劈、可刺、可砍,还可长刀短用,灵活自如,杀伤力颇大。大刀的种类很多,有春秋大刀、眉尖刀、凤嘴刀、偃月刀、笔刀、云头大刀、大环刀、朴刀等。
大刀演练时,气势雄伟,威武凛严。刀背、刀刃分明,不论是劈、斩、抹、撩,还是砍、截、拦、挑右手都不能随意离开护手。从技击角度上讲,右手握刀处颇为关键,无论使用何种刀法都应以右手为主,若右手随意游离,势必舞动无力,劲力无法达刀锋和尾尖。握窂护手还可以使长兵短用,便于进击近身之敌。因而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护手”的武谚。演练大刀特别强调以腰发力,身械相随 ,上下协调,周身一体。
刀术内容丰富,千姿百态。目前尚在各地流传的套路有:少林刀、太极刀、八卦刀、梅花刀、万胜刀、追风刀、龙形刀、滚汤刀、花刀、披挂刀、六合刀、八方刀、三才刀、五侯刀、燕青刀、定堂刀、滚手刀、连环刀等。每套刀术所属拳种不同,练法和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动作朴实无华,多从实战出发。
新中国成立后,为普及、健身和向国际推广武术的需要,先后创编了初级刀、乙组刀、甲组刀、少林规定刀和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国际竞赛套路。
枪:
枪术的基本动作是以栏、拿、扎为主,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条线”。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枪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之说法。另外,崩、点、穿、劈、圈、挑、拨俱为枪术的常用方法,要求缠绕圆转,灵活多变,步法轻灵、快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之说。腰腿、臂腕之力要与枪合为一体,并要劲透枪尖。枪术在十八般兵器中是比较难练的。俗话说:“年拳,月棍,不离手的枪”。
枪长且用法灵活多变,无处不攻,无处不入,各种兵器遇枪多败,因而很多器械都在研究破枪之法,枪和各种兵器的对练套路也应运而生。于是就有“枪为百兵之王”的美称 。
枪的种类很多,有四角枪、箭形枪、曲刃枪、钩镰枪、标枪、双头枪、花枪等。枪的尺寸长短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五尺五寸长的为步下枪,七尺称为花枪,八尺二寸称为中平枪,一丈二尺为大枪,一丈六尺为大杆儿,一丈八尺为矛,还有三丈三尺长的大杆子,杆用毛竹制成,是守寨而用的器械。当今武术比赛中使用的枪为花枪范畴。规则规定:枪的全长不得短于本人直臂上举时从脚底到中指端的长度。
剑有单剑、双剑,长穗剑、短穗剑之分。长穗剑又称“文剑”,短穗剑又称“武剑”。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文官、武官出行时均佩戴剑,当时不但可以防身,而且又是身份的象征。
剑的主要用法有:刺、劈、挂、撩、云、抹、绞、点、崩、截、带、穿、扫、斩等,剑术对运动员的柔韧和灵活性要求较严,因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灵活多变,故有“剑走美式,剑走轻灵”之说。武谚中也有“刀如猛虎,剑如游龙”的形容。
剑在各地流传的套路较多,常见的有太极剑、武当剑、达摩剑、醉剑、龙形剑、七星剑、三才剑、八卦剑、螳螂剑、青萍剑、昆吾剑、八仙剑、通背剑、追风剑、反手剑、奇门十三剑等。因门派不同,剑术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各种剑术都要求剑法清楚,要求静若处女,动似游龙。由于剑是双刃兵器,故不能出现缠头裹脑,绕背缠腰的动作。拳谚说:“剑无缠头,戟无舞花”。
棍:
棍无尖、无刃、无刺,在武术器械中是比较宜练的,正因如此,舞棍必须快速勇猛才有杀伤力。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横达棍身。棍的开合、旋转要顺势自如。要求:抡劈扫挑,迅猛多变;点崩戳撩,精巧快急;活把倒手,两头兼打;棍随身抡,眼随棍走;运棍走势,棍无虚发。正如:“棍起空灵多变化,更有精微巧妙法,不离脚步与身形,棍抡威武神鬼怕”。
棍的主要用法有:劈、崩、抡、扫、点、拨、拦、戳、挂、撩、格、架等。棍的种类很多,有齐眉棍、三节棍、两节棍、大稍子棍、手稍子棍、大棍、太极棍、太极大杆、太极十三杆、鞭杆等。现青少年参赛的棍术是齐眉棍的范畴。规则规定:棍必须高于本人身高。
两节棍
传说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原称大盘龙棍,又叫大扫子,小盘龙棍又叫小扫子。但当时的大盘龙棍一端较短,一端较长,专用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所用。后来这种兵器南传菲律宾,东传日本,由于历史沿革,两节棍才变成现在的样子。两节棍长约三尺,中间有一铁链连接。可以将两节折叠在一起使用,也可以拿着任何一端使用。招式有:点、崩、抽、弹、扫、缠、拉、圈、提、敲、打等。
三节棍:
三节棍是有三节短木,中间由铁链连接而成的武术器械。三节棍携带方便,使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它可以和各种长短兵器对练。使用价值较高。
太极棍,太极棍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连绵不断,招法多变,攻守兼备,虚实分明,刚柔相济,技击性很强,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并适用于不同年龄的人学习演练。青年人练太极棍,可以以刚为主,增强体质;老年人练太极棍,可以以柔为主,祛病延年。
太极棍亦称“太极棍三十六连环”,是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固安根据先辈创编的“二十四氏太极棍”衍变而成。
太极十三杆,杆长八尺以上。双手持杆以劈、绷、缠、绕、扎组成套路。运用太极拳的身法、步法,以腰为主,力达杆身,主要增强两臂力量,练习时呈现出有刚有柔,刚柔相济。
太极大杆,大杆是练习太极拳高水平的器械。太极大杆真正使功夫达到“滑如冰凌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铁”的境地,不但要练拳架,用于贯通内气,协调周身;还要练炮锤,器械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
大杆子又名腊木杆,长约三米,粗五厘米的白蜡圆木所制。可以单人练,也可以双人练。与敌交锋时,能拦、绷、挑、打、扎。扎空回手后拧,功夫深的人能将敌人的衣服拧在杆子上,把敌人拖下马来。
鞭杆:
为木制短棍。长度按使用者一臂加一肘长,棍中间直径约一寸一分至一寸二分,鞭杆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为“把”,细的一头为“稍”。演练时单手或双手握鞭杆,稍把并用,常常调手换把。演练中要求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干净利落,动作有左有右,身法伸曲搡吐,劲力刚柔相济,力贯鞭稍。击法有:戳、劈、挑、扣、蹦、点、击、撩、截、拨、架、推、绞、压、舞花等。套路有:十三鞭,三十六鞭,陀螺鞭等。可单练也可对练。流行于甘肃、宁夏、山西、陕西等地。因它携带方便,鞭法独特,深受群众欢迎。
斧、钺:
斧、钺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为钺,也叫大斧。长八尺。近代的斧和钺还是有区别的,凡在斧背上有钩、有刺者为钺。斧和钺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狂、豪放。使用的方法有劈、剁、搂、抹、云、片等。带刺、钩的钺则多用刺钩两法。
长柄的斧和钺,古时候多为马上将所用;短柄的斧有单、双之分,古时为步兵所用。短柄斧因形状扁宽,所以也叫“板斧”。长柄的有:祥手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蕉斧和开山钺、压丑钺等。短柄的有单斧、双斧和子母鸳鸯钺(八卦钺)。
钩:
钩由戈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戈、钩、戟并用。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有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故名钩。钩有单钩、双钩之分。有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挠钩。其中护手双钩流行较广。因其有钩、有刃、有月牙、有钻,属多刃兵器,较为难练。稍有不慎,容易伤及自己。因此,钩没有缠头裹脑和舞花的动作。在用法上有钩、搂、掏、带、托、压、挑、刺、刨、挂、推、拉、捉、销等手法。为了发挥钩的多刃作用,演练时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配合。因此有“钩走浪式”的说法。
叉:
顶端有两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角叉”,又名“三头叉”。柄长七至八尺,重约5斤。三股叉中锋挺出3至4寸,叉的尾端有瓜锤。
叉的击法有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套路有“飞天叉”,“太保叉”等。
另外,在少数民族区域流行的“飞叉”、“笔架叉”、“铁齿叉”也属叉的范畴。
戟:
以矛为主体,在矛的基础上结合戈的优点而创制的武器。戟始于殷商时期,发展到两晋、南北朝时,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消失,而在民间却留下了演练的套路。
戟的种类很多,有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长戟中有左右对称两个月牙的为“方天戟”又叫方天画戟;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短把戟也有单、双月牙之分。戟的形制多样,练法也各异。主要手法有剁、刺、探、片、压、带、勾、拦、钻、挂等。
短把双戟是在长柄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戟法有:提、拉、截、拦、格、挂、搂、扎、挑、架、支、剁、撩、劈、销、带等。练习时既有猛虎之雄威,又似游龙之天娇,飘忽如行云,顿挫似雷霆。其劲力要求旋、拧、争、长,沉实连贯,刚柔相间。
鞭:
鞭有软、硬两种。软鞭有七节、九节、十三节之分。但一般为九节。九节鞭也称九环鞭。是软器械的一种。鞭的长度以人体直立,屈肘握鞭以镖头触地为宜。九节鞭的打法主要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和地趟鞭等。
九节鞭有上下翻飞,灵活多变,可收可放的特点。多以抡扫、缠绕、拨挂以及舞花组成套路。抡起来似车轮飞转;舞起来似钢棍一条。九节鞭在技击中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常用的鞭法有“里外拐肘”,“底外肘”,“盘四肘”,“白蛇吐信”,“扫地龙”,“左右披红”,“金丝缠葫芦”等。九节鞭以圆运动为主,借助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以改变圆心和方向。
九节鞭有单鞭和双鞭,和其它器械配合有“刀里加鞭”。
硬鞭有“竹节钢鞭”和“水磨钢鞭”。长约三尺,两头使用。击法有挡、摔、点、截、盘、扫等。
鐗:
鐗属短兵器。流行于唐晋,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鐗身无节,鐗端无尖、无刃而有三棱或四棱。鐗体断面呈方形,面中间有槽,固有“凹面鐗”之称。鐗的大小、长短因人而宜,一般在二尺至二尺七寸之间。鐗有单、双之分,通常以练双鐗者居多。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侧撩、绞压等24法。着数有“横三竖四”,有蹦、砸、滚、挑、戳、架、挂等。用鐗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奇门三才棍,鐗打乱劈柴”之说。
锤:
古称“椎”。锤形似瓜,固有“立瓜”、“卧瓜”之称。也有四方、八楞形的。古代称持锤者为“金瓜武士”。锤的用法有涮、曳、挂、砸、熑、擂、冲、云、盖等。用锤者多为短柄双锤。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练时需要有较大的力量。因其能硬架,硬砸,固有“锤、棍将不可力敌”之说。
耙:
由农具“铁耙子”演化而来。铁齿钉耙,耙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因耙可击、可耙。一度成为军中的锐利武器之一。耙的击法有“推牵”、“扁身杀”、“倒头打”、“大斜压”等;防法有“对打对揭”、“直起磕”、“扁身中拦”等。武术单练套路有“耙进枪”,“耙战刀牌”等。
槊:
古代兵器,多用于马上作战。与“狼牙槊”同属一类,属重兵器,多用于力大者使用。槊柄长约六尺,柄用木制,柄端有长圆形锤,锤上密排铁钉六至八行,柄上有三棱铁钻,故也称“狼牙槊”。此外,还有指槊、掌槊、衡槊、枣阳槊等。其击法与大刀相同。有劈、盖、截、拦、撩、冲、云、带、挑等。目前尚有单槊的演练套路。
铲:
由生产工具演化而来。商代有青铜铲,战国时期开始用铁铲。铲呈凸弧形,装以长柄,刃与柄呈丁字形,柄尾有刃。铲头似弯月,月牙朝上。铲的用法与叉像似,击法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单势动作有“童子拜佛”、“乌龙摆尾”、“二郎担山”、“出山门”等招式。演练中多走身法,风格别致。单练套路有“方便铲”、“月牙铲”,对练套路有“月牙铲进枪”等。
和铲像似的还有“禅杖”。也叫“锡杖”。长度同月牙铲。一端为月牙,另一端为“扇面锛状”,两端均有响环。用法和铲基本相同。
镋:
该兵器始于明代。形似叉。上有利刃为正锋,长一尺半,横有月牙,月牙朝上,上下均有一定间隔利刃。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柄,柄长约六至七尺,尾端有三棱铁钻叫“鐏”,用于击刺、架格。形体类同的有:风翅镋、雁翅镋、牛头镋和流金镋。镋的用法有仆、拍、拿、遮、推、转、支、拦、采等。基本姿势有:扎捻势、中平势、骑龙势、架上势、闸下势等。
镋没有舞花,主要着法是突出大转。持握分前后手,并有交替换把。武谚说:“镋扎捻势,镋不离肩”.
齿翼月牙镋:
古代稀有兵器的一种。长度和月牙铲相同,用纯铁制成。尖长一尺,主刺长八寸,共有十六个小刺,小刺长五分。用法为刺、盖、拦、仆、架、锯、挑、扎、扫、推等,它以多尖的特点,可同时与众多的敌人搏斗。当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时,则以丁步速扁身用拦杀破其一面,再转身顺劲扫挑破其另一面。
四节镋:
又名镋镰、属杂形兵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四节镋”和十八般兵器中说的镋不同,镋多为独棍直杆,头的形状多异;而四节镋则由钩镰、钩镰节、八棱锤、锤节、前把节和后把节组成。钩镰为铁制,八棱锤为木制。其连接与三节棍相同。
四节镋有正反两种握法。技法以锤为主,钩镰相随。钩镰有:刺、盖、扎、拦、拨、割、劈、挂、钩等方法;锤除有横扫一大片的特点外,还可摆、挂、摇、云等。
四节镋的主要套路有:梅花镋,二路四节镋,四节镋进枪,四节镋进单刀,四节镋战春秋大刀等。演练时各种技法合为一体,两种把法灵活运用,凶猛泼辣,风格独特。
拐:
又叫“拐子”。拐为木制结构,柄长二至四尺。长拐为单拐,长约四尺左右,在拐柄的端处置一似“羊角”形的木把为“羊角拐”或叫“牛角拐”,握法有一手持短柄,另一手持长柄;两手握长柄;单手握长柄或短柄,交替使用。
短拐为双拐,演练时两手握短柄各持一拐。拐的形状有长短柄呈“丁字”形的叫“丁字拐’,短柄似鸭嘴的叫“鸭嘴拐”,拐状似“卜”型的叫“李公拐”。还有拐身似单刀,拐端似枪尖,短柄处似钩镰的叫“索来拐”等,山西一带流行的还有“浮萍拐”,又称孙膑拐。
拐子的构造多种多样,练法大致相同。使用时击打方向变化多端。单拐的击法有:劈、砸、蹦、支、扑、拍、拿、勾、挂、戳等;双拐另有搂、盖、转、云等着法。
流星锤:
流星锤是武术器械中的一种软器械。它有一根一丈五尺长的绳索和在绳索端系着一个小铜锤构成。锤似木瓜,大如鸡蛋,锤绳连接处有一小环,缀有红绸,也称“走线锤”或“飞锤”。
流星锤有“单流星”和“双流星”之分。舞动起来,其快如飞,有如划破夜空的流星一样,故而得名。它的运动方法以缠、抛、抡、扫为主。演练时,要先学会运用身体的各部关节做缠绕抛击的动作,由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长绳能在脖子、两臂、腿及身上反、正缠绕,然后抛击出去,而又不能用手触锤。这就要求演练者做到,缠绕抛抡,收放自如,软中带硬,力点准确。武谚说:“巧打流星,顺打鞭”,说明练流星要有巧劲。
流星锤没有固定的套路,但它可以做出很多招式。常见的有:浪子踢球、仙姑拐线、金丝缠臂、张飞蹁马、苏秦背剑、仙索缠脖、十字披红、胸前挂印、青龙出洞、黑狗钻裆等。不论哪一种招式,绳子缠了多少圈,都能一招一式地解开打出去。
绳标:
绳标是在一条长绳的一端拴着一个金属的镖头。其运动方法以缠、抛、抡、扫为主。要求练习者用身体各部关节做缠绕抛接的动作,由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快速打击出去,收回再变圆周运动,长绳在脖子、臂、腿及身上缠绕后,然后突然抛击出去,这些动作不能用手帮助,堪称绝技。总的要求是缠绕抡抛,收放自如,软中带硬,力点准确。练习招式和流星锤相同。
峨眉刺:
峨眉刺是清代末年出现的武术器械。峨眉刺长约一尺,形状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中间有一圆环。练习时,将圆环套在习练者的中指上,左右各持一个,运用手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用法有刺、穿、拨、挑等,结合各种步型、步法,平衡、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舞起来别有风格。
匕首:
即短剑。因头像匕,故称匕首。是近距离搏斗的有效武器。匕首短小锋利,长约八寸,携带方便。匕首有单双之分。用法有击、刺、挑、剪、带等。匕首可单练,也可对练。对练有空手夺匕首,匕首进枪,双匕首进双枪等。
戈:
中国古代兵器。由镰刀演化而来,原有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击,也可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长、中、短三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用法有:勾、挂、扎、挑等。
盾:
它是古代的防护性武器,呈长方形或圆形。俗称盾牌或挡箭牌,古称为“干”。是格挡和防护刀、枪、矛、箭等用的掩体武器。干与戈是最古老的武器,因此俗称打仗为“大动干戈”。动作有:开扎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牌势、跃步势、底平势、金鸡畔头势、埋伏势等动作。近代流行较广的是盾牌与其他器械的对练套路。如:单刀盾牌进枪,三节棍进盾牌刀等。
功夫扇:
又叫龙凤扇或铁扇子。它是生活用品演变而成的武术器械。属暗器类。流行于山东、福建、台湾等地,后传入澳大利亚。今见到的多为太极功夫扇。
龙凤扇长约一尺二寸,扇骨为钢或铁制做,扇面为丝或短纱,并饰有龙凤图案,边锋有锋利的刺刃。扇子合起来如铁棍,可击,可打;扇开似刀,可砍,可劈,可上遮下挡以防暗器。它的特点是:一物多用,即可扇风祛暑,又可防身御敌;便于携带,可系腰间,可揣怀中藏于袖内,又可持扇在手,于谈笑中暗蕴杀机。技击风格:刚柔相济,攻守兼备,变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