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 > 认识易经

有朝一日能过上好日子吗?

易经对于端午的认识是什么_端午易经_端午卦象

图\网络,侵删

文\太乙余粮

要说到过节呢,我们得先说说过日子。我们中国人,平时喜欢把生活叫做过日子。过日子,这个说法,是天文历法术语。太阳在天球上,日行一度,对应在人们的生活上,每过一天,就是过了一个日子。

生活富裕起来了,人们说这是过上了好日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被很形象的称作有朝一日能过上好日子。既然有过日子,怎么能没有过月子呢。比过月子更大的天文历法周期是过节。在周天上面的关键历法节点,称之为节气。度过这个节气,也就是过节。比如元旦,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都是关键的节点。

传统节日的起源

华夏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文化体系的根基,都锚定在天文和历法之上。不仅春节,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和天文历法有关的。最直观的来说,年,岁,季,时,节,气,候,这些字都是历法术语。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易经对于端午的认识是什么,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节气,季节,气候等等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就是这么来的。

外国节日的起源

那些脱离了天地节气而制定的节日,尤其是洋节,按照古人话来说,就是淫辟之举,是淫祀的一种。都是邪恶不正的做法。上不应天,下不正气。人过多了这样的节日,气机越来越乱,心神越来越邪,也就会越来越倒霉。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易经_易经对于端午的认识是什么_端午卦象

说到端午节,我们立马想到的是划龙舟,吃粽子等等。事实上,划龙舟和吃粽子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而端午节的起源比屈原时代更加久远。

上面说到,我们的节日是起源于天文历法。不仅仅是历法,我们所有的文明都是起源于天文历法。因此要弄清楚端午节的来源,就得从古代历法来寻根探源。

天文历法

神秘的河图洛书和易经八卦其实就是最早的历法,它们都有个相同点,即有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四个方向为基础,这就是四象。

四象就是古人立杆侧影,进行天文观测得来的一年中太阳运动的四个极值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以此细分,加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洛书,正好是八个数,也就是八卦的起源。

河图洛书中还有个五,这个五是指天地阴阳交午。也是《道德经》里“三生万物”的意思,三是怎么来的?一阴一阳是为二,阴阳互相交午,好比男女结合,才有生育万物的可能。

周人以十一月为岁首即建子,殷人以十二月为岁首即建丑,夏朝历法以一月为岁首即建寅。夏历建寅、商历建丑、周历建子、秦历建亥,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恢复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即农历正月),一直流传至今。

寅时,相当于三点到五点。这个时候正好是太阳升起,寓意新的一天、一个周期的开始。建寅,即正月,在一年中也是周期的开始。我们中国文化,是与天地同构的。寅时与建寅不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吗。

我们一直说历法很重要,很多人尤其是城里人可能比较难理解。接触过农业的人就有非常直观的体会。如果没有准确的历法,我们什么时候该播种?总该有个标准,不能随意在夏天、秋天或者冬天撒种子。等待我们的结果只能是饿肚子。

很多人可能要说了,为什么一定要种农作物,我们祖先不可以吃肉吗?当然可以,当农业产生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祖先太聪明太强大了,早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不可避免的人口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在想吃饭的时候才去打猎就来不及了,也不够吃了。

所以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就需要更多的粮食,打猎吃肉是比较看运气的事,因此伟大的先祖就观察天地大自然,不仅建立历法明确了播种收割的时节,也知道哪些农作物该播种,最能吃饱人。

为什么是五月初五这一天

在河图中奇数为阳数,为天之数。偶数为阴数,为地之数。五为奇数,为阳数。前两天我们刚过了夏至,说明五月是阳气的极致,太阳光照最热的时候。

《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成,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此时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卯、辰、巳、午),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因此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设立节日用以纪念和庆祝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天文气候的运动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对于人们的身心以及农作物的影响都很重要。其次是这时候由于天文运动带来的气候运动,导致农作物这时候生长到重要的拐点,有点甚至已经可以收割。

节日习俗

既然是节日,必然离不开祭祀活动。祭祀不仅仅是对祖先、圣贤的纪念,也是对天地对自然做的述职报告。

1,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古人视五月初五 为“毒日”,认为这天是毒虫出动的日子,在这一天如挂艾草、菖蒲、午 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

易经对于端午的认识是什么_端午易经_端午卦象

为什么会是毒呢?因为时值夏至前后,是太阳运动一个极值点,即阳气最大。此时地球上的生物都会受到影响易经对于端午的认识是什么,达到一年中最活跃的时候。也是蜈蚣、蝎子、毒蛇等这些毒虫频繁活动的时候,所以需要黄酒、艾叶等用以驱邪。

我们知道天文运动是有周期的,相应的,天文的周期运动带来气候的周期 运动,气候的周期运动带来地理的周期运动,地里的周期运动则又影响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运动呈周期变化。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个周期不仅仅是指太阳的年运动,往大是无限大,往小是无限小。宇宙就是无穷大的结构周期,而目前已发现的最小结构单位是夸克,只要技术进步肯定会发现比夸克还要小的结构周期。

2,吃粽子,历史上跟粽子沾边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最初是用来拜祭祖先和神灵,具体起源年代无考。

到了晋代,正式定粽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据说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3, 划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也有很多说法是,吃粽子与划龙舟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为过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华夏子女学习。

结语

由此来看,过节,几乎可以把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里面,最根基的东西,都刨根问底出来。虽然我们一直在过节,但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过节,即使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但只要我们过节了,那么一样可以应合天地之正气。处在这样的文化里,几千年的传统下来,很多事情,都是深入骨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