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 > 易经全文

序章《老子注》又称堪称中华文化史上的千古难题

序章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解堪称中华文化史上的千古难题。据元初道士杜道坚在《道德玄经原旨》中所述:“道德经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此说或许夸大,但1927年古文献学家王重民在《老子考》中收录历代《老子》写本、碑本、木刻本,排印本共四百五十余目,足见《老子》一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均有不同的注释版本,故难免出现意改、衍文,排版疏漏等问题。如古今最为盛行的王弼本《老子注》中,便存在经文与注文不符的问题。

所谓经文指《老子》原文,注文则指经解注释。王弼本《老子注》采用‘就经为注’,既在经文之下释写注文的方式。经文记载“无名天地之始”,但王弼注曰:“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出现经注不符,“天地”对“万物”的状况。这说明,王弼本《老子注》的经文部分很可能被后人有意改动过,否则不会出现经文记载“天地之始”,注文解释“万物之始”的问题。并且,诸如此类问题在王弼本《老子注》中出现过不止一次,因此《老子注》经传不符的问题备受历代学者关注,如近代史学家朱谦之就曾质疑“疑两句皆作万物”。

既是说,朱谦之怀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并非《老子》原文,而是后人有意改动之作。不想朱谦之先生逝世第二年,公元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便印证了此猜测,帛书老子甲、乙本均记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易经注释道德经全文,有名万物之母也”,两句确实皆为“万物”。

但在诸多不符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当属《老子》开篇名言,脍炙人口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原文竟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盖因古人有避讳习俗,为避汉文帝名刘恒名讳,改“恒”为“常”,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改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史学界由此推定《帛书老子甲、乙本》的成书年代至少早于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继位年份。同时推定帛书甲本的成书年代早于乙本,因为使用隶书抄写的乙本中避了“邦”字,改“邦”为“国”,而使用篆书抄写的甲本则未避“邦”。这说明,甲本成书年代至少要早于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而乙本的成书年代应当在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80年间,既西汉王朝建立至汉文帝刘恒继位的二十二年之间,盖因乙本避“邦”未避“恒”。

但即便如此,《帛书老子》与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依然存在不少差异易经注释道德经全文,说明《老子》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曾经遭人多次篡改,学术界期望通过原文求解《老子》的夙愿恐怕很难实现。故本书使用《易经》注释《老子》,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易经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万道正源”的说法。更加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老子》如何流变其宗难易,只要解开《老子》大义(中心思想),其解自现。但现今《老子》流传版本诸多,各版本间又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故采取‘近古少传’原则,使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较为,完备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作为解经原文(郭店楚简残缺甚多)。《易经》则作为解经的工具。同时引用王弼本《老子注》《周易注》弥合二作的疏离之处,盖因魏晋玄学奠基人王弼曾经使用《老子》注解过《易经》,与本文使用《易经》注释《老子》的尝试虽有阴阳之别,但存同出之效。

总而言之,本书绝无标新立异之志,讲述过程因需引用诸多古籍古说,且涉及易经,不免晦涩冗长,希望诸位同好能够耐心审阅,开卷有益。

梨花 二零二一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