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国学经典,《易经》充满了人类智慧
《周易》是国学经典。提到周易,有些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先生,看风水、卜卦的江湖术士,或戏台上手摇羽毛扇的道士。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他们对周易了解甚少,或者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远远不够。
《周易》(亦称《易经》,下同)是什么?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禅宗大师南怀瑾先生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最高最高的思想,“四书五经”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易经》。《易经》是上论天文、下述地理、中讲人事的一部古代奇书。《易经》充满了人类智慧,包括天文、地理和人事的多方面知识。《易经》自问世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易经》始终是指导人类生产与生活实践的一部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各种活动的指南。
孔子将《易经》称为群经之首。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相见恨晚,爱不释手,反复研读,以致韦编三绝。王安石说:“自生民以来,为书以示后世学者,莫深于《易》。”毛泽东称《易经》为“高文典册易经学院六爻培训班在哪,我很爱读”(《毛泽东书信选集》)。《易经》魅力无穷,神奇辉煌,儒家称《易》为六经之首,道家尊《易》为三玄(老、庄、易)之冠。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易经》可以说是一部事物规律的代数学,这部代数学可以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有的规律。”(徐坤著《周易原理》)邓拓先生说:“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的知识总汇。”(《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梁启超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大学校训。
由于《易经》本身立说之古,传世之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也由于中外历代文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因阅历环境不同,角度视野不同,致其在对《易经》的认识上仁智所见,莫衷一是。然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易经》十分有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先生说:“《易经》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和统一性的宇宙和生活哲学,它追求的既是整体又是开放,既是变化又是不变的思想体系,既是发展又是平稳的人生之道。《易经》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未来性,并有其世界性意义,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再起飞与再发展。《易经》的当前问题是如何与现代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并不是仅仅用它来说明现代知识,而是用它来作为开拓新的知识体系的有力工具。
综上所述,《周易》是国学经典之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社会学巨著。
周易的发源与发展
《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三古是上古、中古、下古,三圣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由伏羲画八卦开始,到商周之际,再经过文王、周公、孔子的研究著述,方建立了《周易》的思想体系。它的完成经历了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既不是单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作品,而是积数代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之大成,而产生的文化思想结晶。其发源与发展归纳起来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天地自然易
“易”的始源为《河图》、《洛书》,简称“河洛”,是我们祖先贤哲对宇宙的解释,是对宇宙抽象概括。
《河图》,相传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津,其背有点,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数居中。
《洛书》传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洛河,其背有纹,模拟绘制出《洛书》,戴九履一,二、四为肩,三、七为腰,六、八为足,五纹居中。
“河洛”不能称之为《易经》,但它为整部易学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对遵守易经象数、易理确是意义非凡的。所以有人称为天地自然易。它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源头,是儒、释、道三教修身养性的理论起源。
(二)八卦的产生
伏羲首先画出了八卦,即先天八卦(伏羲八卦)。其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周文王画出后天八卦即周文王八卦。后天八卦排列位置坎卦在北方,离卦在南方,震卦在东方,兑卦在西方,东南是巽卦,东北是艮卦,西南是坤卦,西北是乾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排列位置有所不同。
(三)周文王演绎六十四卦
周文王被押在羡里狱中(今河南汤阴县)7年,他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由他和周公编写卦辞,成为图文易,由此《周易》诞生。《周易》分为上经、下经,共4900字(上经三十卦2215字,下经三十四卦2685字)。
(四)孔子等人作《易传》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组成。《易传》又称《易十传》、《十翼》,是《易经》最古老、最权威的一批注解著作总称。传说《易传》是孔子所作,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不再肯定这种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应该是孔子及其弟子,甚至更多的思想家所作,主要是阐发他们对《易经》的理解和认识。
(五)历代易学家对易学的研究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1.孔子及《易传》。孔子等人作《易传》并将《周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因此,孔子被誉为“易学之父”。孔子对易学最大的贡献是他发现了《周易》的价值,并把它列入“六经”,使《周易》升华为经典著作,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2.子夏及《子夏易传》。子夏是孔子的四大高足之一,春秋卫国人。子夏对易学的贡献,是以孔子冠名撰写《易传》的主要笔杆子。子夏所著《子夏易传》是继孔子《易传》之后的著名易著,子夏对传播易学起到巨大作用。
3.京房及《京氏易传》。京房,西汉人,京氏易学的创始人。京氏易学是易学象数派的开山易经学院六爻培训班在哪,开易学术数派的先河,京房的《京氏易传》成为后世象数、术数的蓝本。《京氏易传》奠定了《易纬》的理论基础,对汉易及象数易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4.郑玄及其对《易》的注释。郑玄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易学家,他所著《易纬注》、《周易注》对《易纬》作了精辟的注释,对京氏易学进行了继承和弘扬,对汉易学象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易学做了划时代的贡献。
5.王弼及《周易注》。王弼,三国时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易学大家、玄学家。王弼对易学的功绩在于其《周易注》是继孔子之后易学义理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派成为汉易义理派的开山,为易学义理派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6.孔颖达及《周易正义》。孔颖达是唐代大易学家、大经学家,冀州衡水人。他的代表作是《周易正义》。《周易正义》是唐代易学的集大成著作,对汉易和宋易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易学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7.周敦颐及《太极图说》。周敦颐是北宋时期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著名易学家,易图说的代表。其著名的《太极图说》是宋代易图派的巅峰之作。其“无极而太极”的理论为《易》宇宙本体论的深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他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论断对《易经》阴阳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8.程颐及《伊川易传》。程颐是北宋时代著名哲学家、大易学家及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河南洛阳人,因曾居伊川,故又称伊川先生。其在易学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把理学思想注入《易经》,并通过《易经》开创了理学,积极地扩充了《易经》的社会价值。程颐代表著作——《伊川易传》,因有很高的易学及理学水平而被列为宋代科举的教材。
9.朱熹及《周易本义》。朱熹,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大易学家、大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的影响仅次于孔子。朱熹对易学的贡献是对义理、象数及易图皆作了全面的、突出的发展。其著作《周易本义》是易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誉。朱熹也因此成为一代易学大家。
10.王夫之及《周易外传》。王夫之,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易学家,晚年居衡阳石船山(今湖南),故号称船山先生。其对易学最大的贡献是发展了《易经》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易学哲学推到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水平,对易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著作《周易外传》代表了清代易学的巅峰。因而,王夫之被誉为是继张载之后又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从以上十大易学家对易学与经学、孔学、玄学、儒学、理学、道学的发展关系看,体现了《易经》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更证实了《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作用。
周易的基本原理和三原则
(一)周易的“卦”和“爻”
“卦”有两种意思。一是悬挂的意思,意义与“挂”而通,与“卜”有关,故古人常称“卜卦”或“占卦”。二是拆“卦”字为“圭”与“卜”两字,其中“圭”本指古人测日影的“圭臬”,也指帝王举行礼仪的玉圭,都是神圣之器;而“卜”是指占卜、卜卦、卜等等。要而言之,“卦”是《周易》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有经卦、纯卦和复卦之分。经卦共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三爻的卦,简称八卦。经卦自相重叠组成八个六爻的纯卦,即乾卦(乾上乾下)、坤卦(坤上坤下)、离卦(离上离下)、坎卦(坎上坎下)、兑卦(兑上兑下)、巽卦(巽上巽下)、艮卦(艮上艮下)、震卦(震上震下)。
经卦互交组合成五十六个复卦,两者合计为六十四卦。每卦分别有六个具有阴阳性质的“爻”符号组成,并有自己的卦名、卦辞、爻辞、卦义、卦德、卦序等。
“爻”是周易的专用符号,有阳爻(一)和阴爻(--)之分。
“爻”其哲学含义十分丰富,代表了正质子与负质子、正与误、高与低、黑与白、明与暗、动与静、快与慢、安与危的对立。就人世关系来讲,阳爻代表强者、富有、贵者、刚者、智者、君子、男子等,阴爻代表弱者、贫者、贱者、柔者、愚者、小人、女子等。易经每卦有六爻,加上乾坤两卦特有的用九、用六两爻,共有三百八十六爻,每个爻都有爻辞解释。阴阳六爻的名称有所不同,属于阴爻的以“六”为代号,属于阳爻以“九”为代号。每卦有六爻,就有六个位,位分阳位和阴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
(二)周易的三原则。
周易有三大原则:变易、简易和不易。
变易。所谓变易就是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没有不变的事物。
简易。即易变的道理和规律并不复杂,而是简易明白,如万物的阴阳对立、乾坤的刚健柔顺等,将这一道理和规律运用于各种领域,就向人显示了“简易”、“易简”的存在。这就是说,周易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但我们懂得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不易。即万物的变易,“易道”的规律,本身是永恒不变的。
(三)周易的基本原理。
阴阳运动是周易的基本原理,它包括阴阳观、氤氲观及变易观,并发展为义理及象数两大流派。其中阴阳观奠定了中国阴阳文化的基础,氤氲观开了中国宇宙本体的先河,变易观成为周易的精髓。
阴阳观体现的是阴阳运动原理,是古代中国的哲学。《周易》有一句名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就是说: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运动,阴阳运动是宇宙事物运动的总规律。这一论断对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了光辉的概括。
阴阳观包含的主要原理:
一是阴阳消长原理。阴阳消长又称阴阳消息,阳进则阴退,阴进则阳退。正如《周易》所言:“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就是以阴爻、阳爻的升降、多少代表着阴阳进退,也就阴极一阳生,阳长阴消;阳极一阴生,阴长阳消。这就是阴阳消长原理。
二是阴阳动静原理。《周易》曰:“动静相兼而变作矣。”这是对阴阳原理又一精辟概括。动静是阴阳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目的在于维护阴阳的动态平衡。其精髓在于:动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是相对的,短暂的。生命在于运动,但生命也包括相对的静止。三是阴阳刚柔原理。刚柔是阴阳范畴内的又一对矛盾统一体,刚柔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周易》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刚柔合德而阴阳有体。”
也就是说刚柔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互为既济的,刚柔原理的精髓是刚柔相济,目的在于维持阴阳平衡。
《周易》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氤氲观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秘密。生命起源于天地气化,男女媾情、阴阳合德产生了周易的氤氲观,反映了周易杰出的气本体思想,奠定了周易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为周易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人世观奠定了基础,对中国人的精神风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变易观体现的是运动变化原理,是古代中国的辩证法。《系辞》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天下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变易观是周易活的灵魂。一部《周易》就是一部讲变易的学问。
易是恒动。这是周易变易观的核心思想。就是说周易强调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正如《周易》所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易与天地准,阴阳之义配日月。”说明周易原理重运动,尤其是天地宇宙日月的运动。
易宜善变。善变是易动的又一重要内容,有运动变化才能有发展,善变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易在贵新。周易的变易观强调更新。正如《周易》所说:“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鼓励人们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