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智慧之书,但在先秦时代
我们说《周易》是智慧之书,但在先秦时代,毕竟它没有完全和卜筮相揖别,随着占筮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下降,使得《周易》的智慧内涵日显,而《易传》的出现,则使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帛书《要》篇所云孔子“《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的价值取向,表明孔子“求其德”路向注重的不是《周易》的占筮功能,而是从义理方面丰富了其内涵,体现了深度的哲学智慧,《荀子·大略》中“好《易》者不占”就是对这一演变趋势的概括。
从伏羲画卦,文王重卦的说法来看,《易经》的成书不会早于文王时代。《易传》是解释《易经》的作品,成书时代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战国人的作品。传统说法主张《易传》为孔子所作,现代仍有许多学者持这种看法,如著名的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金先生虽然认为《易大传》是孔子所作,证据确凿,无可否认,但同时承认《易传》成分比较复杂,当中“有孔子写的,有以前的旧说,有孔子讲弟子记的,有后世窜入的”,金先生一生嗜易,这种治学兴趣甚或影响了金氏传承者的研究取向。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不仅桃李满天下,还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等作过整理。孔子晚年喜易,《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晚年于《易》,须臾不离,以致于“韦编三绝”。据史载孔子传易于商瞿,汉代的易学系统就是来源于孔子的传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孔子不是《易传》的作者,但里面包含了孔子的易学思想,应是事实。《系辞传》中的“子曰”,应该具有某种口耳相传的真实性,不能完全看成是后人的假托。早在战国时代,鲁穆公询问子思所引孔子话的真实性,子思回答说虽不完全是孔子原话,但大体意思是不错的,这对于理解《系辞传》中“子曰”是有帮助的。
传世文献中,对孔子与《周易》的关系语焉不详,《论语》中虽有孔子“假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之说,却未孔子与弟子讨论易的记载,战国时期作品中颇多的“子曰”,使得时人就业已怀疑其真实性,当代学者更是莫衷一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及传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周易》经文、阜阳汉简《周易》、王家台秦简和包山楚简等涉易材料,是我们在传世文献外,看到的重要资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认识,丰富了我们对易学史的理解。
对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字词上的不同,这在出土资料中带有普遍性,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帛书《周易》诸篇的形成来看,刘大均先生认为:“假如帛书经文与传文为同时抄成的话,则其抄写的年代基本可界定在汉高祖至吕后执政的二十余年间”、“而今本《系辞》及《彖》、《象》等今本《易传》其他主要篇章,似当基本修订完备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稍后”。刘先生的看法是颇有见地的,事实上,不仅卦爻辞和系辞,易经的卦爻象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包山楚简卦由一、六、五、八几个数字组合而成。新蔡楚简卦由一、六、五三种数字组成,楚竹书《周易》和阜阳汉简周易,都是以一表示阳爻,八表示阴爻,综合上述《周易》版本和易筮资料,到战国晚期,卦画的表示已经固定和简化。八卦画来源于数字卦,这是考古材料所带给我们的认识,卦画中的奇偶数,和阴阳联系起来,亦是阴阳五行思想发展后的产物,《庄子·天下》中说“《易》以道阴阳”就指出了这种联系的固化。
对《周易》筮法的了解,我们主要依靠《左传》、《国语》中的筮例和周易系辞,从春秋时期已经利用易卦和卦爻辞来占筮来分析,占筮的迷信色彩业已淡化,占筮也体现着重人事和德性的特点。义理易阐发的基础,在于《易象》,《易象》是《易传》中成书较早的篇章,《左传》昭公二年有:“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采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易经古占筮法解读,‘周礼尽在鲁矣’!”可见《易象》成书之早,义理易的生发早于孔子,但孔子却是义理易流传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可以说,师承关系和后世儒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易传》诸篇的成书时代虽有早晚,但秉承的都是义理解易的方法。而在这方面做出系统贡献的,我认为是孔子,孔子在义理易的创立方面是一个重要人物,孔子改变了《周易》筮的传统,使其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周易系辞中有许多孔子对周易的解说,《史记·孔子世家》甚而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对于此,不能绝对理解成孔子是易传的作者,这和把孔子说成是易的汉易的师祖,却是事实。 《系辞》中有一些孔子解易之辞,这类记载还见于帛书《易传》,里面记载了缪和、吕昌、吴孟、庄旦、张射、李羊等向孔子的问易之辞,反映了自孔子以来的义理易的传统,并构成了后世易的正宗。孔子的贡献在于,奠定了义理解易的基础,而义理解易,并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一种“述”而非“作”,孔子也没有行之于文字,但为弟子辗转相传。
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如果坐实《易传》的作者,并不现实,但是说《易传》是晚周儒者的作品,恐不致大错。《易传》的贡献在于,对《易经》作了义理上的发挥,这是易学史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使《周易》超越了粗浅的数占,同时也把这部占筮之书改造成儒家的义理著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孔子起了重要作用,虽然我们不把孔子看做是《易传》的作者,但孔子对《易》的态度和解《易》方法,奠定了义理解《易》的基本路径,从这里来说,孔子在《易》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义理解易的关键,在于易象,易象是六卦画和卦爻辞之后的又一重大创造,它使得易摆脱了单纯的占筮功能易经古占筮法解读,德性的渗透本身就体现了《周易》智慧型的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