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易经中得知人死后会怎么样?
原问题。如何从易经中得知人死后会怎么样?、
易传中是有一定闪述的,易经序卦传有浑天六十四卦卦卦序闪述了以描述天地周复以外。卦序亦有各类的分法。
常见还有后邵雍所传的六十四卦方圆图来描述天地中的周而复之之道的规律图谶。
亦有卦气图谶来描述天地卦气消息描述时空规律的方法。
我们知道古四易中(连山 归藏 周易 乾坤),多以佚。独存周易尚有解说,但也多有面目不见。
后世之人,见经谶付以纬言。各家齐跃,派数众多。此处以图续经传术数之法,浅述一些生死观点。
既然孔子发微于经文而作传,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孔子对生死观点怎么说?
以有答主在回答中说出一些表述,在《论语》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虽然通行翻译在这里的翻译大概是为,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其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
这个翻译在生死鬼神问题上颇有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态度。但本着穷理尽性的态度,我们要深度去挖掘一下这段描述的后半句话,未知生,焉知死?若要事人,则必先知人,知人则必先知生死之命络。这很符合我们中国人思维的阴阳二分观念。
我们都知道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此处重点记住五十之数)此段先不多赘述。
在前文中我提到过多次,易有太多的图来阐述消息周复的时空道理。而且易有很多版本,每个版本是根据不同的卦序去阐述天地周复的道理。
我们来看卦气图。初气始于上经中孚(即五十),终于颐。颐《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故俗言,养天年。顺命而亡,初至五爻皆为自养,上爻为自养之足,归于天地润养万物。
而卦气一说,起于中孚九二爻。天地之间万物负阴而抱阳方为生气之有,老子一书中也重点提到了生气的万物生长具体表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当然也是修道的要领之处),易卦消息中我们也常用否泰乾坤四卦来言天地之间的阴阳消息的生气和命气的交始化生。(看方圆图)。
举例,什么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比如冬天的冬至我们都知道地气升,一阳来复。生气来始。于天为潜龙勿用。复卦。此时阴消而阳长,为消卦。(从复辟到乾为太阳为消卦,从天风姤到坤为息卦。而乾坤为父母,为天地之间的元精元阳之气)。复卦生气生,但命气不出,一直到泰卦也就是立春三阳所开,天地阴阳交媾和而化生的时候,一声闷雷以震阴气。此时三阳开泰命气所生。也就是冲气以为和。此时生命二气皆备,万物负阴而抱阳皆生长。(草木植物花开,动物开始发情等等)
而到了姤,姤为相错生气错。阳息而阴长,我们都知道阴阳二气皆备于天地之间,但不再冲和。故而交而不生一直到到否卦命气绝。这就是阴阳二气交而不合(植物不在发芽生长,常规动物不再发情)
大约知道以上之后,我们来谈谈孔子在易中的生死观念闪述。在系辞上下传中,上传起于中孚之卦。而下传为咸起(看卦气图二分之处即可知道此图以合传而返连山易孔子不表,当然具体我当前也没研究透彻)。中孚卦在系辞上传具体闪述为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卦于中气所起,有鹤抱子的而闪述生气的含义。故而为生气之始。
(接下来需要象数知识了)而中孚本以五合十,为五十。巽卦藏五,而兑后天之数为十。大衍之数五十(知天命之数),以五十为生。(数往者顺,知来着逆,顺生逆死,当然道家修行另说)
中孚先后天又为同位,先天西南为兑,后天西南为巽。孚又为合也。
而泽风大过则是以十去合五,合为十五。为后天之数。(一个为逆,其二本合后天太乙九宫图的综合十五在其中)后天所生而为死。所以中孚为生卦,大过为死卦。
五与十又为后天中土,之方。五合十,则气地气的生气生,十合五则地气的气藏。万物皆归养。
在各类我之前回答的答主中有人以系辞上传的第四章说闪述过这个问题,这里结合前文第四章则可以大概把孔子的生死观念在易中的闪述理解清楚,在我们了解第四章之前,我们先返到系词下传的第五章看一段闪述。第五章中提到过,一个生气卦也就是前文说过的复卦,《复》: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段把孔子系词上传的第一篇 日月运行,寒来暑往。乾道生男,坤生女。的天地运行交媾,与人道生生之易浅显的给结合描述了。人就是模仿天地规律的生命之气而生出的。
现在我们大概知道了,孔子和季路的那个故事,由未知生,焉知死。而浅显的明白了知生知死。(当然后面这段话的事人此篇文章暂且不表,那是另一个课题了)
回到系辞传第四章,我们现在好理解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地,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认识易经中的阴阳是什么,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之道与天地是合准的,而人生于天地,圣人明白了天地之道认识易经中的阴阳是什么,则以易赞天地之化育。幽明之故,鬼神之说与天地相似皆为交媾而所生,与天地之间的大道规律相似,不相违背。
所以呀,西北为孤虚之地(气由天地子丑坎中一点真阳出,再到兑为绝到乾处不周处息。修道之人尤为所知参同契卦气图有一定描述)。为生死之气交间之处。在人死之后,易经系词下传的第二章有这么一段描述。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大过为死之理方明)。
明白这些,大概就明白了易的生死观念。我所描述的,只是儒解易的一个观念,当然解这个的派多,前文以述说仅浅显所言一下。但总体上道家所言易可解此,当然码子码不动了。喜欢的爱好者可以在线下来一起讨论。
插一段小序。记得之前在门内学习修行的时候和师父聊天,就聊到过这个问题。
我问师父“君子言数,数尽则散,小人言鬼神,虚后游魂,惶惶不可安”
师父答“此处之数,为气,当言气”
我明,学易不可不明参术数象。
后来师父就把道家关于死生之说大概点名了。
也让我更加知道庄子一段话,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然此处生死不单指常规人所谓的生死观)。
明白易经后,后面的什么堪舆文化,风俗文化也就更明白了,比如第四章的安土敦乎仁,在晋朝有个叫郭璞的人,他的《葬经》就是在此以上进行进一步发微的。
爱好周易文化且喜欢线下交流的人,可以私信我。我是兰州人,在滩尖子处有一块小地方,专门给线下确确实实爱好易学以及传统文化的人提供交流的。(道 学 不远人,当以正心来,皆有同宗之朋远方来不亦说乎)。不市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