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气功文化观,是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事物、对社会、对宇宙的认识,都必须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也就是说,抽象的认识往往比具象更加深入到事物的实质。
人们对于气功的认识,也正是遵循着这个自然的法则。我们把这一认识进程,大致分成:气功体育观(表演型)、气功科学观(实验型)、气功文化观(体验型)、气功玄学观(超验型)四个层次。
(1)气功体育观
把气功看作是江湖卖艺、武术、健身体操之类(主要是硬气功、武术气功、轻功,以及民间一些带有巫术性质的表演性气功等)易经之后的文化发展史,这是人们对气功最为浅表的认识与理解,这虽也属气功,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气功,而只是其中的一类。时至今日,人们对气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气功体育观在人们心目中起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2)气功科学观
少数气功师与科学、医学界合作了一些科学实验,为中华气功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一定贡献。
(3)气功文化观
气功的本质是文化。中华气功虽然门派众多,修炼的法门也纷呈各异,但总的来说,无非“调身“、“调息”、“调心”三要素。特別“调心”是气功的核心,而舞蹈、声乐、书画也都要求姿势的正确(调身),呼吸的配合(调息)。中华文化更是特别强调宁静淡泊的文化素养(调心),平心静气,修心养性,在特别庄重的艺术活动之前,甚至要焚香祷祝,凝神静坐片刻,方才动手创作。
气功的调心,具有开智生慧的作用,不少长期练功的人,都反映练功后精力充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知觉动作得到改善,学习效率与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此外易经之后的文化发展史,气功的调心还能使人的意志、性格、情绪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古代的气践与理论,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文化——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文学思想、艺术思想、宗教思想,乃至中医理论、科学技术、身心修养等都有着全面的深刻的影响。
儒、道、释三家,对此都有各自的实践和周祥的理论。从浩瀚的中华文化典籍之中,处处可以寻找到气功的踪迹。诸如《周易》、《内经》、《阴符经》《参同契》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以至《诗经》、《史记》、《文心雕龙》、《坛经》等,无不闪烁着中华气功深奥神秘、光彩夺目的光芒。
(4)气功玄学观
对于这一层次的认识,永远只能停留在气功界内部一种较高层次的范畴,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对于这一层次的探讨,已超出本文范畴,其实质玄而又玄,故借“玄学”权作不可名而强名之名。
总结:气功“四观”是有机的整体。
真正的气功观应是上述体育、科学、文化、玄学这“气功四观”的总和,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单一的命题是不妥当的。每一种气功观所表现的特征都只是相应于某个历史的横截面,并且,只是这横截面中的一种起主导作用的侧面,而非全部。
我想强调的是,提出气功文化观非排他地否认气功的体育、科学、玄学的功用,而是一种包容,只是作为ー种时代的需要,作某种局部性的强调。
此外,由于我们的思路是纵向入手,在气功发展史的时间轴上,研究线性维度上具有明显分割意义的枢纽点。除上述“气功四观”之外,尚有涵盖面颇大、超越了线性意义,游移于“气功四观”界域之间的“气功医学观”及“特异功能观”等。
气功作为一门学科,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在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一门学科与气功无关。
贯穿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核心是古典整体观和协同性,这正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也正是中华气功的精华所在。
在中华民族悠久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中华文化与中华气功相辅相成,完全融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建立气功文化观,让气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杨世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