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家是怎样看待的?杨振宁痛批《易经》
说起中华文化,许多人会想到我国五千年历史中产生的中医、神话、音乐、风水玄学等等,正是这些方方面面成体系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东方文明的全部。而传统文化中执牛耳者当然非引领一切的哲学巨著《易经》莫属。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仍不乏许多学者对《易经》推崇备至细加研究。但《易经》与科学间却似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科学家对待这部经典巨著的态度也十分值得玩味。
认知世界的大道之源——《易经》
《易经》阐述世间万象,是蕴含深刻道理的辩证法哲学古籍。包含了《连山》《归藏》与《周易》三部,但仅有《周易》流传至今。
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易经》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指导书籍。《易经》讲求天人合一,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同时《易经》也是一部用于占卜吉凶未来的书籍,以现今普世大众对《易经》的认知而言,《易经》的占卜,只是在根据客观存在做出的对世界发展规律的总结。
古人认为《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是对人与宇宙互相感应联系的思索。而占卜观象正是作为人沟通自然宇宙的物质媒介,通过不断发现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古人才从中总结出《易经》这一包含辩证哲理的对宇宙世界进行系统阐述的古籍。
《易经》在许多人看来是玄奥和扑朔迷离的、更偏向于唯心的思想著作,然而它其实是源于古人对现实的思索,古人将自身对事物发展的认识与研究感悟记录下来,从中寻找出具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
而《易经》三部也各有其玄妙。第一部《连山》,在《易赞》的记载中言“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因为其卦从艮卦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连山》通过四季节气、三元九运等来预测吉凶。
《易经》第二部《归藏》传闻其为远古时天皇氏所创,以坤卦为首因此得名《归藏》。
而《周易》则是世人皆知的典籍,也是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易经》一部。《周易》包含《经》、《传》两个部分。其中《经》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相应解释以为占卜。不仅如此《周易》中还囊括自然科学、农学、地理等许多方面的知识。自汉代《周易》擢升为儒家经典之首,唐代后成为六经之首。
大师杨振宁对《易经》的批判
2004年,在一场文化高峰论坛上,物理大家杨振宁对《易经》加以批评,杨老认为《易经》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思维审美。
《易经》在近代以前一直牢牢占据我国主流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手段,这就是近代科学之所以无法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之一。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是古人根据客观事实而总结出来的抽象经验,并不是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它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通,只是虚幻缥缈的观念,但近代科学的产生,却是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科技进步后对物质世界认识加深得到的结论。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打破了《易经》的抽象理论,《易经》的地位因此遭到极大质疑挑战。
近代科学重推演与《易经》重归纳似乎是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杨老还表示汉语发音也是受到《易经》影响的,世界上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语言都是复音,但唯有汉语是单音,说明了《易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而且《易经》语言文字短小精悍,一字多意,与西方哲学的极尽努力贴近现实不同,中国人讲求意境,需要用心去领悟其中精神层面的内涵。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精简抽象同时又神秘朦胧喜欢提升到精神层面的特点。
杨振宁对《易经》的批判引起一部分共鸣的同时也遭到许多国内学者的批评。
国学圈的《易经》之辩
听闻杨振宁对《易经》的点评,国内国学大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反驳道,《易经》中的占卜理论就是在不断的推演中得出的结论。《易经》本身作为辩证哲学著作,它对科学研究也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易经》涵盖诸多领域的理论知识。在国内的国学圈子中,《易经》是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
国学大师南怀瑾也对《易经》高度评价:它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易经》引发的讨论还不止于此,《易经》究竟是怎样的客观存在呢?
我国著名学者董光壁讲:中国人随重归纳而轻逻辑,但并不表明中国人不存在逻辑,而是与西方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罢了,但这也是两种文明不同罢了易经如何看待事物的发展,况且,东方的逻辑系统自然也有西方思维所不具备的优势,要看其出发点是什么。
《易经》确实对中国人的审美和思维产生极大影响易经如何看待事物的发展,不过简单的将《易经》归结为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在我国生的原因未免有失偏颇。中国封建政治体制才是其主要的原因。
《易经》在国内的文化地位依然是不可撼动的,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世界认知的经验。它确实对国人的审美及思维方式影响甚大,但凡事皆有其利弊,谁敢断言《易经》带给我们的都是不利影响呢?杨振宁老先生的分析自然有其道理,但若将近代科学未能产生于中国的原因归结为《易经》的影响,未免有失大家眼光,略显浅薄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