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中国人,谦恭有礼,是多么的完美!
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文明的中国人,谦恭有礼,是多么的完美!中国人高雅的风采,在任何环境里都是表露无遗。……可以说,中国人,是所有人类中最有深度的人。
——康德·凯瑟琳
著名史学家威尔·杜兰在其巨著《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The Story :Our )中引用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凯瑟琳这一感慨时,曾深情地发问,中国人这种有深度的精神奥秘究竟是什么?多数中国学者会回答:是《易经》的教导。
数千年来,中国历代贤哲均将《易经》作为群经之首,认为这是东方智慧的缩影。尽管许多中国人早就融入了世界民族之林,但这种植根于华夏民族心灵的智慧基因,却依然保留着它的固有属性。
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同印度是形而上学和宗教的圣地,中国乃为人道哲学之家。在中国所有的著作中,《易经》——形上学唯一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奇特的书,但由此展开了中国思想史的记载。”
中国是历史学家的乐园。在中国文化中,除了有盘古手执巨锤、凿开混沌,形成天地的创始传说外,更有历代史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详尽记载。所以,中国文化的底蕴由浩瀚史料支撑上古易经发展史,可让历史学家尽情在此乐园中博览。
然而,由于研究方法不同,这些浩瀚史料也常使一些不得要领的研究者如堕五里云雾,迷失方向,一生毫无收获。
著名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的研究方法与众不同。他拔新领异,将东方文明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或公元前5000年)的伏羲时代,认为伏羲画八卦和此后的《易经》是贯穿中国思想发展史始终的人道主义哲学原型。读者也许会问,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呢?
文王演《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文王易也称《周易》,在它之前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史学家将先秦“三易”统称为《易经》。因《连山》易、《归藏》易已失传,《周易》本身又没有交代复卦和缀辞之间对应的逻辑关系,后人在阅读这部唯一演绎八卦的缀辞时,就出现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聚讼不已状态。于是,这位帝王就成了千古不朽人物,同时,也使千千万万中国人为解释它的本义而大伤脑筋。
孔子未能完全读懂《周易》,对老子《五千言》的领悟也不全面,他创立的儒学成为主流哲学后,儒家又盲目将孔子口授弟子写的《易传》和《周易》合一,统称《易经》,这就无意中排出了《连山》易和《归藏》易。在长达3000多年的易学研究中,历代学者对儒家《易经》做了许多没有逻辑性的解释,而对《周易》复卦的结构法则和逻辑思维模式,却一直未花气力进行研究,导致先秦《易经》在传承中出现了很长时间断层。
对此,本文和读者一起,深入探讨一下《周易》的逻辑内核,也许能找到纠正儒家《易经》长时间误导研易者思路的途径。
直觉思维的抽象形态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三种类型: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钱老所说的“逻辑思维”,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形式化演绎推理;而对于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现代人还没有找到它的抽象形态,普遍认为直觉和顿悟是一种没有法则的悟性和灵感,不属于逻辑思维范畴的知识。这是钱老生前致力于想突破思维科学的一大难题。
学界一致认为,《易经》是一部“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周普之学;其中的“卦”是无字天书,可通神明之德,可类万物之情,可昭万事之理;而“辞”则是对卦的演绎。
由于文王撰写的卦爻辞几乎全是隐喻,于是,数千年来,人们在没有搞清楚卦爻结构原理的情况下,对这些隐喻的理解就出现了千人千解、各执一词的聚讼不已格局。这一情景延续至今,一直无法找到“辞”与“卦”之间对应的逻辑必然性。这是最令研易者伤脑筋的难题。
其实,顾名思义,所谓“卦”者,是将可以推演事理的图案悬挂起来的意思。“卦”是象形字,左圭右卜,合之为卦。圭:玉器名,是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依礼器大小区别贵族地位尊卑。卜的本义是用火灼龟甲推测吉凶,延伸意思是推理、演绎。卦是“挂(gua)”之谐音,意思是将这个符号挂在那里,根据符号的结构方式演绎事物属性。
易学符号是一种观象演绎的直觉思维模型,用于区别事物结构,卜测事物属性,根据万物生成法则,事物抽象结构一共有八种,故称八卦。我们很熟悉的元素周期表,八种族元素和七个周期元素均可用八卦推演得到。
“爻”是事物结构要素,因为事物结构要素都是阴阳复合体,相互铰链一起,故用“爻”读取符号。爻是象形字,由上下两个“ㄨ”符号组成,ㄨ符号代表要素之间有铰链关系,上下两个ㄨ符号,代表诸要素都是阴阳复合体,“爻”的读音是要素之“要(yào)”的谐音,指抽象模型的结构要素。八卦由三条虚实线组合而成,代表不同态势要素在自集中形成的结构关系。
可见,卦爻两字都是形、音、义相结合的象形字,用它作为直觉思维的抽象概念恰到好处。八卦是指事物的结构状态,爻是指事物的结构要素。直觉思维也称形象思维,须借助于能够表达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象”模型,透过模型就可演绎事物的属性。
八卦是一种“非算法”的逻辑语言,不像数学模型那样用于计算,而是引导人们从形象模型出发,观象取类,推演事物演化。
《周易》复卦是对人格心理的结构抽象,文献中的卦爻辞是对人格属性的演绎推理。文王演《易》属于直觉思维范畴的思维模式,其中的复八卦,就是直觉思维的抽象形态。
因此,要说中国人有与众不同的智慧,很可能和华夏人种演化时有一种善于形象思维的基因植入大脑有关,这种基因是人种诞生时植入的,不会因融入世界而轻易消失。许多华裔在海外出生,依然保留着华夏人的智慧基因。
形象思维是一种探测平衡秩序的悟性智慧,随着科学向纵深发展,必将越来越显得重要。
孔子的贡献与失误
自孔子以来,历代学人,殚精竭虑,皓首穷经,对揭示《周易》本义起了很重要的引领作用。其中,贡献最大的要算是近古圣人孔子。
孔子及其学生所写的《易传》已成为历代研易者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易传》对《周易》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过:《易》是作什么用的?《易》是揭示事物本质、概括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学说,如此而已。所以,圣人用它启迪天下人的心志、成就天下人的事业、决断天下人的疑难。孔子曾面对《周易》这部深奥著作发出如下感叹:“加我以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也!”
这说明,孔子已深刻领悟了《周易》本义,他和学生诠释《周易》的《易传》,确定了研《易》者要从修心养性视角展开。于是,孔子根据《周易》本义,创立了儒学,并把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为中国社会长治久安、和谐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孔子对先秦自然神论的认识,也反映在《易传》中,但因没有读懂《周易》复卦的结构法则,诠释时没有逻辑性,让人读后有些不知所云。
如《易传?文言传?坤文言》如是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上古易经发展史,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易传》这一大段对《周易》坤卦辞义的解释,可以说完全没有到位,孔子虽然看到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关系,但阐述中没有讲清楚这种因果的逻辑必然性。
孔子仅从认识论角度诠释《周易》,未能从本体论、方法论角度揭示《周易》的逻辑内核,他弟子写的《易传》也就成了阻碍后人深入研究先秦哲学思想的最大障碍。
这个责任不能由孔子个人承担,应当由落后的世袭制政治体制负责。儒学是提倡“以德治国”的学说,不希望出现令统治者不高兴的民主、自由、法治思想,这就迎合了历代帝王自我标榜“神的化身,替天行道”的治国理念,而对于先秦哲学中自然神操控万物秩序的科学观念,害怕得要死。
所以,3000多年来,易学一直停留在自我修养,意志自律层面,没有考虑到统治者也是有私心的人,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譬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这段对话大意是说: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齐景公没有理解孔子的深意,孔子也没有用逻辑说明,为什么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这样,齐景公听了很高兴,儒学也就成了帝王统治民众的借口。
欧洲有过文艺复兴运动,借用古希腊传统文化资源,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从而确立了现代民主法治与人权思想,并取得很大成功。在中国,由于儒家资源中没有平等自由的契约关系。有人挖空心思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成君有君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父有父的样子,子有子的样子是契约关系。这是闭眼说瞎话,因为,由此逻辑得到的必然结论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因此,不要说在中国古代,即使在现代,官大半级压死人,不懂“天之道”的愚蠢官僚,依然是制约人性解放的无形力量。这是孔子未能继承先秦哲学方法论、本体论的重大失误。
在二千多年独尊儒术的中国皇权社会里,没有发生过真正契约制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提倡独尊儒家的董仲舒,他有一套“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了对帝王约束的理论说教。称祥瑞是对美德的报答,是帝王世代“积善累德”的效验。告诉帝王,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灾异是“废德教而任刑罚”的结果,刑罚不中就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气聚于上,上下不和,阴阳之气就不会协调,阴阳失调就产生妖孽,于是灾异就出现了。
董仲舒理论的“天人感应”,说的是社会祥瑞与灾异是“天之道”旨意,会根据帝王的所作所为作出的反应。这种约束必须有逻辑性,没有逻辑性,帝王、臣子、普通人都不会相信。
因此,当董仲舒用这套理论企图约束汉武帝时,自己差点丢了性命。当他看到胡作非为的汉武帝时,董仲舒反复思考自己的理论,他知道天子也是人,也有常人的私心和缺点,对天子的行为必须有所限制。
有一年高祖长陵发生火灾,皇帝祖宗坟墓火了那还了得;董仲舒就以此为契机,阐述了自己的灾异理论,认为这是天降灾祸警示帝王。这书呆子没有想到的是,此书被人窃走,交给了汉武帝。碍于董仲舒的名声,汉武帝就把书交给大臣们讨论,汉武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谁都知道,然而在讨论时,连他的学生都力挺严办自己的老师,在场的官员也异口同声说这是胡说八道。最后,董仲舒下狱,差点被处死,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敢提灾异之说了。
可见,没有逻辑支撑的儒学,即使帝王接纳了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无法在汉武帝面前自保,更不说其他儒生将会得到什么回报。
为什么董仲舒与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帝王没有威慑力?那是因为儒家学说本质上就是无神论,天人感应是建立在自然神论基础上学说,孔子不仅没有读懂《周易》,对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将信将疑,他曾对弟子说“不语怪力乱神”,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教育弟子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标准。儒学把天下一切归为帝王一家一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此一来,帝王不仅和民众没有契约关系,和上天也没有了契约关系,原本应当为天下人服务的帝王,就成了无法无天的暴君。
《周易》的现代价值
孔子对《周易》核心思想理解是正确的,缺点是没有把《周易》中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纳入它的理论体系。这样,儒学的道德说教,就成了没有必然性的自我修养。所以,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评价极低,认为孔子提倡的是一些常识道德,没有多大价值,对任何人都没有约束力。
当下中国易学研究者要做的工作是,尽快挖掘出《周易》的逻辑内核,使它从古老的哲学形态转换为现代的科学形态。这一愿望如果能实现,则先秦易学的价值就能被现代人所用。
令人兴奋的是,当笔者对现代心理学人格理论进行整合的时候,意外发现《周易》原来是一部揭示人格结构和属性的经典著作,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圣人所总结的一套严整的另类思维逻辑。
中国古圣在对生命运动观察中发现,生物精灵在生存演化中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必须通过搜集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三个步骤来完成一个动作。在三个步骤中,除了按照大自然赋予的“自在观念”、“自在情绪”、“自在行为”进行自然动机表达外,还存在另一种能根据环境变化对自在属性进行“自为”调整的应变能力。
综观所有生物的生存法则,其动机表达均可分为自在的自然驱力和自为的认知驱力两种属性。自然驱力是该类生物与生俱来的内禀属性,故也称自然属性动机。认知驱力则是该类生物先天就有的知性意识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认知意识,故也称社会属性动机。
社会属性动机是所有生物在另一种作用机制下出现的应变属性。这种应变属性能使生物在“条件反射”或“自我理性”支配下,为适应或改造环境而自动对自在观念、自在情绪和自在行为进行极其复杂的变易运动。
古人认为,这是生命物质中存在一种能够自我平衡并推动物质实体演化的结构性机制,涵盖了一个博大精深、百姓日用而不知,支撑所有事物自组织演化的逻辑。东方远古圣人将这种逻辑总结为易学对待律,揭示了宇宙及世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演化的支配性力量——世界的平衡秩序。
对于现代科学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公理系统,也是罗素自集命题所要寻找的答案。它展示了在事物的结构中,有一个看不见的“形上”世界在操控万物演化。
将这种逻辑用于人性系统,就能归纳出人性动机的自然属性和认知属性。人类就是在这两种属性复合驱动下,进行建立观念(搜集信息)、表达情绪(组织信息)、做出行为(处理信息)的生命运动。
自然驱力由求美欲、安全欲、求生欲推动,分别通过人性内禀要素观念、情绪和行为进行表达。认知驱力由求知欲、求成欲、求同欲推动,分别通过人性认知要素智慧、欲望和道德进行表达。
其中,求生欲与求同欲、安全欲与求成欲、求美欲与求知欲,是自然驱力与认知驱力互补平衡的三对复合要素。这样,人的动机表达方式——人格,就可归纳为“行为与道德”、“情绪与欲望”、“观念与智慧”复合三维结构。这种复合结构数学无法处理。中国人发明八卦,用于对事物结构进行形象表述。
八卦是上、中、下三条虚线或实线画成的简略图,虚线代表阴性要素,称阴爻。实线代表阳性要素,称阳爻。上下两个八卦重叠称“复卦”。下卦代表事物自在的实体系统,是对物质世界的抽象,称“正八卦”;下爻代表事物的控制要素,中爻代表互补要素,上爻代表共轭要素。上卦代表事物的自为系统,是对精神世界的抽象,称“反八卦”;上爻代表事物的反控制要素,中爻代表反互补要素,下爻代表反共轭要素。
这样确定后,事物的整体结构就可用复卦来表述。根据排列组合法则,六维十二极系统可画出64种不同结构,太极图就是同一类事物64种不同结构的集合群。正、反八卦诸爻在复卦中的排序和其属性的含义如下:
上爻:反控制要素
五爻:反互补要素
四爻:反共轭要素
三爻:正共轭要素
二爻:正互补要素
初爻:正控制要素
初爻、二爻、三爻集合,构成事物自在系统。四爻、五爻、上爻集合,构成事物自为系统。自为系统确保事物自稳定存在和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学要素。
《周易》复卦的初爻、二爻、三爻代表人性的先天特征——内禀人格。这是对人性自在属性(身)的抽象。复卦中的上爻、五爻、四爻代表人性的后天特征——认知人格。这是对人性自为属性(心)的抽象。因此,《周易》复卦代表人的综合人格。这是对人性动力学系统精神与物质、身与心复合结构和功能的抽象。
非常巧合的是,对《周易》的这一诠释,竟被浙江大学硕士生刘宏军将它与现代MBTI个性量表,丹尼尔情商“EQ”系统全部打通,这一成果非同小可,从中看到了《周易》的生命力。《周易》复卦六爻的含义如下,括弧中的类型是“MBTI-EQ”人格特质:
上爻:行为管理,道德:━━━礼义(社交型)━━仁信(移情型)
五爻:情绪管理,欲望:━━━高欲(操控型)━━低欲(觉察型)
四爻:观念管理,智慧:━━━通达(内倾型)━━聪明(外倾型)
三爻:观念偏好,理念:━━━理想(直觉型)━━现实(实感型)
二爻:情绪偏好,隐现:━━━自持(思考型)━━表白(情感型)
初爻:行为偏好,争合:━━━竞争(判断型)━━合作(认知型)
对《周易》注入以上新概念和新知识后,古老的东方智慧出现了活力。《周易》与现代心理学神奇吻合,促使笔者完成了中国版《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易学人格学》,中国版《上帝与新物理学》——《易学宇宙学》。
在此基础上,明道公司董事长刘宏军还开发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SPA人格测评系统,目前正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周易》是东方智慧代表作,虽然这种智慧尚未被现代科学接纳,但笔者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潜在的逻辑之母,一定会被现代文明重新请入思维科学殿堂。
东方文化的价值在于,早在伏羲氏时代,远古圣人就以一种超越现代人想象的睿智,揭示了宇宙及其万物的真实结构。
六十四个复卦的集合群就是太极图;这里给出了它的“分形”模型。这是一幅十分珍贵的事物质变“镜像”相图,也是罗素自集命题所要寻找的标准答案。形象地揭示了质变系统新生事物的时空状态,只要对太极模型观象取类,就可演绎分析处于不同平衡态的事物结构和属性。
太极图的逻辑语言告诉人们,宇宙万物均由“正物质”和“反物质”共同构造,反物质就是虚空,就是看不见的宇宙绝对精神。阴阳鱼镜像模型深刻揭示了哲学所要探索的自然、社会、思维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学机制。阳鱼代表形下的物质系统,阴鱼代表形上的精神系统。宇宙万物均由精神和物质复合而成,在互补中维持平衡,在互动中向更高级方向演化。
“精神”与“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它们又存在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是古今中外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的哲学难题。通过对《周易》本义揭示,也许能给现代人一种革新观念的重要启示。
照片说明:这是笔者和明道咨询有限公司刘宏军董事长一起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性系统动力学创始人桑达拉·席格博士( ,Ph.D),戴维·霍能硕士(,M.A),长期从事东西方文化整合工作的美籍华人孟庆俊教授()在杭州进行“人性系统动力学”学术交流时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