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 > 易经全解

八卦是否是根据河图洛书而成的?八卦是怎么回事?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河图洛书影响很大,通常都把河图洛书看成是华夏文明之始。实际上,随着考古的大发现,可以看出河图洛书应该是华夏文化之源。它是华夏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的凝结和升华!

对于“河图”、“洛书”,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它与伏羲、八卦以及《周易》联系在一起,朱熹更是把河图洛书置于易学著作卷首,大加推崇。中国古代的学者大多认为是伏羲受河图启发而创立八卦,而《周易》则是源于伏羲的八卦。

那么八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八卦是否是根据河图洛书而成的呢?千百年来历代学者都在试图弥合这种说法。1996年春夏,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曾经举办过一次海峡两岸的易学研讨会,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太极文化研究所的郑继斌研究员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试图揭示由河图洛书如何画出八卦。

按照史书记载,《周易》起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于“河图”、 “洛书”。到了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其易学著作《周易本义》中,第一次把“河图”、 “洛书”单列出来,并将其图置于卷首,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后世很多学者认为朱熹之“河图”、“洛书”源出于宋代道士陈抟,朱熹则是演绎了陈抟之说。

由上述可知,现在人们常见的“河图”、“洛书”根本不是最早的河图洛书。那么,最早的“河图”、“洛书”究竟什麽样?如今,在洛阳博物馆有两个“伊川缸”,我们的研究认为,这两个伊川缸上的两幅图案就是最早的河图洛书!也是最早的八卦,是伏羲时代的产物。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成为显学,人们对考古学文化有了较多的了解。也许大家都已经知道,伊川缸是仰韶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具。它20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河洛地区,最早在洛阳伊川出土。如今,最有名的伊川缸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鹳鱼石斧彩陶缸”。它1978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阎村出土。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或称鸟鱼石斧)。有关专家认为,《鹳鱼石斧图》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发展的开始。还有人认为《鹳鱼石斧图》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鹳鱼石斧彩陶缸”2003年被列为国家64件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

然而,我们认为最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是1959年伊川县土门遗址出土的两个伊川缸。这两个彩陶缸高50厘米。敞口,直腹下收,平底。口沿下部有三道凹弦纹,弦纹下部有对称的三个鹰嘴状钮,下饰斜行划纹;在上腹部,彩绘三组对称的椭圆形图案,椭圆形内绘两相对称的弧线三角纹,其余部分绘梅花式圆点纹。该缸图案奇特,造型规整,纹饰清新。现藏洛阳博物馆。这两个伊川缸上的图案当是最早的河图洛书。

土门遗址出土伊川缸

按照史书记载:伏羲画八卦。关于伏羲制作八卦,《易经·系辞下》有较为详细地记载:“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伊川县的翟智高在解读“伊川缸”上的两幅图案时认为:上古时期,传说伏羲演画八卦、神农做历法,“仰则观象于天”,应为“观察太阳月亮一年四季运行”,比较切合伏羲演画八卦和神农制作历法的实际。正是土门遗址出土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彩绘“伊川缸”,上面绘有的两幅日月运行图,正是一年四季的历法图案,佐证伏羲神农时代先民“仰则观象”的传说,总结太阳月亮运行规律,也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四时八节与易经八卦图形文物实物。

下面先来解读左边彩陶缸所绘的图案:

八卦易经解纹图片_易经八卦纹全解_易经八卦解卦技巧

眼观太阳运行图案

一个圆环表示太阳运行一年,简称太极。圆环中间竖着画一个大眼睛,眼睛的两个眼角尖指向圆环上下平分的两个点,这两个点很特别,当太阳运行到上边那个点这一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正是太阳运行回归的夏至点。当太阳运行到下边那个点这一天,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正是太阳运行回归的冬至点。太阳在这两个点之间自动反复往回,即可以确定一年四季中的夏至和冬至。因为这两个点平分了圆环太极,即是“太极生两仪”。

眼观太阳运行一年,确定特殊的两天:夏至和冬至。确定了二至以后,眼观太阳在上下半年的运行轨迹,有两天很特别,白天与夜间相等,就是昼夜平分的春分点与秋分点。在伊川缸图案中,是在冬至夏至的两仪点两边,又画有四只小眼睛,小眼睛的眼角尖,一头与二至两仪点相连,一头将两个半圆平分,平分点正是昼夜相等的春分点与秋分点。眼观太阳在上下半年的运行轨迹,确定春分秋分:

然后,以正中间的黑色圓点大眼睛珠为中心,将四个小眼睛珠分别用直线连接,就看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时八节的位置。3直线延伸出圆环外,是相等的八个方位,也得到乾、坤、震、兑、离、艮、巽、坎八卦的方位,即“四象生八卦”。

伊川人翟智高说易经八卦纹全解,破译了伊川缸太阳历图案,对另一个红陶缸上的图案就比较好理解。图案画了十二对上下对称的半圆,每一组对称半圆相连处是一个实心圆,共十二对上下对称的半圆和十二个实心圆:图案的意思很明确,画的是月亮在一年中运行的情况,用两个上下半圆,中间用白线分开,表示上弦月和下弦月,满月则用黑色实心圆来表示,围着缸转一圆圈画出十二组上下弦月和满月的图形。

翟智高对“伊川缸”图案的解读,说是伏羲神农时代的二十四节历法与八卦图案,这一研究成果已被载入《图说中国文明大典,神农时代的科学成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对此,笔者的朋友,历史文化学者王大有曾在他的《三皇五帝时代》里对此有过大致相同说法的详解。

笔者曾多次去观察这两个“伊川缸”,由于缸是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始终看不清另一个缸上的上弦月和下弦月到底是几对,翟智高说是六对,笔者感觉是八对,另外再加上八个黑点。笔者与博物馆联系,最后经过博物馆确认,上下玄月确为八对。两对上、下玄月之间的黑点为“朔”。笔者认为,这两个缸上的图形反映的是一个整体意识,左边为二至二分(东西二分,南北二至)四立的太阳运行图,右边为二至二分八节的月亮运行图。这两个图合起来有可能就是“古河图”。如今的“河图洛书”均由不同的黑白点组成,则是宋代人的“河图洛书”。而“伊川缸”上的这对图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 “古河图”。由此还可以看出,当时还没有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但已经有了四时八节的概念。最早的“八卦图”应该由此发展而来。

几千年来,人们对伏羲时代如何观察天象,如何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图案来说明,两件“伊川缸”的发现易经八卦纹全解,让人们对数千年前远古人类的成就从文化上有了直接的观感,也许不同的人对这两个伊川缸上的彩图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伊川彩陶缸” 日月运行图则是对伏羲神农时代的四时八节历法与八卦图案的最好解释。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图洛书则是古人观察星象一种状态图。

另外,通过出土的大量文物,可知在仰韶文化时期,伊川土门村附近不但是河洛先民们早期的一处栖身之地。而且这个遗址临近伊河,河的两边附近同时期的文化遗址还有水寨遗址、古城寨(城里和河边各一个)等,沿伊河往上及往下或南下汝州都有不少同时期的遗址。可以看出这里同时期的遗址比较密集,从出土的陶缸及数量,以及缸上图案的绘制可以看出,这里很有可能是仰韶先民在这一带的中心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