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周易》的政治思想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周易》的政治思想姓名:****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指导教师:**杰沦《周易》的政治思想689675中文摘要:《J圭J易》是一部经历了西周到春秋战国数百年时间形成的一部思想巨著。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体现着占人对于社会政治的众多学说,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精神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住遵循“一阴--lift之谓道”的芨展规律下,形成了包括:为君之德,以民为本,君臣共治,JiDq应变,尊卑有何等具体理论的政治思想内容。《周易》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占代的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制度山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度过渡,奴隶不断得到解放,人身有了一定的白山,人们的思想由完全信奉“大意”发展到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与唯物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将其与社会政治运行相结合。《周易》的政治思想为封建君主确立封建社会建立初期的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史上起到了奠基作用,《周易》的政治思想也被斤世政治思想家所运用、发挥,网而使其思想在中国占代社会思想史上产生了巨人影响。关键词:《周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周易》足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部最占老、最富有思想性,然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文献,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至深,在中国思想史上山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周易》分为《经》、《传》1个部分,《易经》形成1:西周,以h筮为目的,但其中寓有原始宇宙变化思想。《易传》形成于春秋战固时期且非出自一人之手,它对《易经》的思想进行了阐释、发挥,并且是对《易经》哲学化的最甲|著作,提出_r“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理念。在《周易》卦爻辞的神秘浓云后面,透露着先秦社会的真实,同时也包含着占代人比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初步认识的成果,并形成了以阴刚哲学为基础,追求社会和谐的政治思想。《易经》中的卦爻辞,不同于h辞,它含有人道教训之义,经过《易传》的阐发,被后人视为穷理尽性之|s’成为指导政治生活的指南。中国占代的政治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君、臣、民三者的地位和关系,维系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安全。《易经》中的卦爻辞,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和君臣民的活动。如蛊卦上九爻辞说:“不事£侯,高尚其事”,谓辞官引退,白洁其身。明夷卦六五爻辞说:“箕子明夷”,谓箕子受殷纣王的追害而韬光养晦。后人读《易经》,观象玩辞,从这些卦爻辞中吸取智慧,处理政治生活。《易传》则提出爻位说,依中位,当位,应位等,解释封爻辞所言之事的吉凶。爻位说,谓一卦^爻,各有其位,并且相互关联,实际上是当时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的规定在易学中的反映。
如乾卦九五爻,既处于君位,义居中位,表示官运亨通,故爻辞为”龟龙在天,利见大人”。后人,按《易传》设定的体则,探讨君、臣、民三者的关系,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周易》便成了一部指导政治生活和总结王朝兴衰以及社会治乱的教科书。如宋代的易学家杨万理说:“君臣父子无非易也,视听言动无非易也,治乱安危无非易也,取舍进取无非易也。”从《易经》到《易传》的长达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从巫术文化到人文文化的重大转化。而这一转化阶段,又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文思想变革时期,因而对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定意义,本文拟从《周易》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出发,研究探讨《周易》的为君之德、君民、君臣关系以及社会变革思想和等级思想,以期形成对其政治思想的正确评价,阐释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一《周易》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是有其特定的土壤,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周易》成书跨越了由两周至战国,社会由统--N分裂,由安定到战乱的复杂历史时期,但在这种战乱分裂的背后是日趋统一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人文思想在这一阶段都不断发展,奴隶制度日益向封建制度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为其利用的理论思想,《周易》的政治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F应运而生的。
(一)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从西周到战国,经历着中国奴隶社会成熟阶段至封建制形成的初期,对于《易经》形成的时代,郭沫若曾有这样的结论:“《周易》的时代是由牧畜转化到农业的时代,牧畜还是生活的基调,如农业,如手工业,如商业,才仅见一些萌芽。“”当时社会还处于铜期时代,如“噬乾姊,得金矢。””1“公用射隼於高塘之上,获之。””1黄金即金矢,金当时指铜。西周时期在耕种农具上,铜也未得到广泛应用,因而当时农业生产还不发达,十地耕种面积也有限,人们的生活不单纯依靠农业,渔猎和采集还占有一定的比重,整部《易经》只有一条爻辞谈到耕种,就是《无妄》六二“不耕获,不茁畲”。”。另外有四五处说到“田”字,其他如耕种的器具及五谷的名字也找不到。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就是铁农具的出现及使用。《管子青铜,恶金是指铁,也是毫无疑问的。铁在未能锻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1铁农具使用,牛耕也进一步推广了;某些国家修建了水利灌溉设施。这些,使作为封建生产方式基础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在奴隶的大量逃亡和反抗下,奴隶主被迫改变了剥削方式。
这样,封建依附关系就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的。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楚国和郑国也先后进行了类似的改革,把奴隶同定在一定区域范围|.11|从事生产劳动的井田制己开始受到了威胁。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经济发展,首先姓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这个转变的是,铁制工具的运用和推广。《管子海-E》载管仲的话说:“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末、一耜、--¥JL,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1这反映了当时农业中生产__1:具普遍使用铁器的情况。有了铁农具,人们便可以比较大量地开犀荒地,加上牛耕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成倍提高。春秋时期周代土地国有制还保存着,但时至战国周天子对全国的最高土地所有权无法行施,各国先后实行变法,其中最全面、最彻底的是泰国秦孝公时期的变法,变法中废除以井田为主体的土地国有制,承认十地私有和买从西周到战国,土地制度由公有逐渐向私有转化,生产工具广泛使用铁器、牛耕,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奴隶中一部分得以解放变成农民或小手T:业者。奴隶主、奴隶还仍然存在,但是封建制经济已逐渐建立起来。
(_二)社会组织结构两周时期施行宗法制,政治组织有“天子”(“公用享于天子”),“王公”、“大君”、“国君”(“君有命开国承家”,“王假有庙”),“侯”(“利建侯”),“武人”,“师”(“武人为丁大君”,“师山以律”),“臣官”,王与侯之别,或许就是大家、小家之别。熟悉中国古代史的都知道,宗法制是按照等级制度原则创立起来的血缘组织,在这一组织中等级十分森严,但在其中如果宗子是士,而庶子是大夫,这个大夫依然要按照宗子身份尊礼这个士,而且不能要求这个宗子按照政治等级尊礼自己。关于阶级关系,除上述天子、 王侯之外,还存在一般的抽象的社会上的阶级,即大人、君子和小人。郭沫若认为大人、 君子就是王侯、百官,小人就是一般的平民。在《易经》中阶级结构形式是:(1)大人、 天子、王侯,(2)君子、武人,(3)小人、邑人,(4)刑人、臣妾。那时的阶级国家显 然是奴隶制的组织,支配者为奴隶所有者。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土地私有的兴起,出现了地主 阶级,以及个体农民。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形式相继进入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 级与个体农民的矛盾上升了,奴隶主贵族与奴隶的矛盾退至次要地位,“这个时代的社会 制度,主要是体现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剥削制度。
”…以“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代 替了无功受禄的“亲亲”原则。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在政权形式上的变化,就是以中央集 权的体制取代由宗室贵族分给统治的分权体制。春秋以后,周王朝力量削弱,诸候国力 量强大,诸候与周犬子之间大宗、小宗的关系就动摇了。宗法制度的破坏,固有社会秩 序的崩溃,各国的变法,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了新的尊卑爵位的等级制度。 各诸候国的君主做为新兴的地主阶级代表,为了巩同自己的政治地位,逐渐将权力集中 于自身,旧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等级逐渐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以君臣关系为主的政 治上尊卑有别的等级关系。 (三)文化思想的特点 首先,自然科学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不断发展。西周时期已有观察天象的专职人员, 并已有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日蚀记录,又用土圭观测日影,测定冬至和夏至。春秋时期, 天文学已经知道了二十八宿,天体运行的一定规律,季节变化与天体运行的联系,并且 利用天体的位置测定一年四季的风雨霜雪。病理、药物、针炙都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发展,农业科学已涉及若干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水利知识逐渐丰富, 天文学方面已有专门著作,人们己观测了五个行星的运行规律,对于历法节气推至也基 本符合一年气候节令的实际情况。
医学上的发展过程中,名医辈出,治疗上重视全面诊 断,并且重视预防和养生之法,医学使人们有可能战胜疾病和死亡,这对于破除迷信思 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思想领域中,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以及春秋以后的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为了 维系其社会地位,他们向劳动者灌输上帝(天)有意志,能赏罚的宗教迷信,教人们安 于天命的安排,不要反抗。但是自然科学的发达却给怀疑鬼神,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上帝鬼神怀疑的思想在西周就已产生,马克思说:“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 形成””1,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就出自于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宗教思想中。殷商时 期,形成了~种和巫术结合着的宗教迷信,它认为宇宙间有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 上帝、上天,是一切事物的最高主宰。西周时期,周奴隶主贵族取代了商王朝的统治, 并继承发展了殷商的宗教观念。在周人眼中天神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主宰的身份,自然 和社会的每~种现象都体现了天意。因此人们虽然出于农业生产实践的需要,辛勤地观 察天体的运行和时序的变化,但同时也把这些自然现象看作是预示人事吉凶的天意的体 现,称之为天道。人们虽然出于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认真地总结国家治乱兴衰的原因, 同时也把这些社会现象归结为天神干预的结果,称之为天命。
这就是天人感应思想。可 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这套思想在天神观念的支配下处理天人关系。包括自然与 社会的关系,天神与人事的关系。周公一方面继承了殷商命可由天定的思想,另一方面 对“天”的宗教观念也进行了修正。《札记 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这是在如何处理神人关系的方面与殷商宗教思想的不同。随着生产的发展,周人在敬鬼神同时也开始强调人事.因为 周人是在奴隶倒戈的协助之下推翻商人统治。周人把天神视为人间政治,道德立法者, 但也认为人们应运用自己的理性搞好人事,敬德保民,不盲目迷信鬼神。“周人强调人事 的宗教思想,可以说是为开展自觉的理性认识活动争得了~席地盘。”“”春秋时期人们 逐渐地剔除了天的人格神的含义。这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思想解放。而且这一时 期思想动向突出表现为:人的作用的提高和神的作用的降低,这主要体现在春秋时期天 道观的变化上。“盈而满,天之道也。,(左传庄公四年)”易经中国政治的变化和发展,…1“在易卦,雷乘《乾》日 《大壮》,天之道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和传统的天道观相比,这些言论所说的天 道指的不是预示人事吉凶的天意,而是自然现象本身的规律。“把自然界和社会看成是一 个自然的必然发展过程,把事物变化的原则归之于事物自身易经中国政治的变化和发展,这样就在实际上否定了宗 教迷信思想,从而发展了唯物主义。“”1此外随着天道观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发展变 化有了进步的认识.产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早在西周末年,周大夫伯阳父就用阴阳二 气来解释地震的原因。他认为天地间存在阴阳两气,认为地震不是天的命令,是“阳伏 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引起的。阴阳思想在春秋也有发展。《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