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新论连载:新卦序是最新理论的实用体现
《易经新论》连载
《易经新论》连载系列已发表的部分:
1、目录和大纲:《易经新论》连载(一)
2、《易经新论》连载(二)综论与结论
……
……
10、《易经新论》连载(10):不懂二进制不谈《易经》
11、本节内容:《易经新论》连载(11):新卦序是最新理论的实用体现
一、最新理论“位置论”
“位置论”是作者写的哲学专著《辩证唯物主义新论》(以下简称《辩》)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前人没有论述过的理论,无论在国内外哲学界,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没有论述过位置论,它是当代的最新理论。《辩》书把位置论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种类、属性、基本规律、其作用与意义等都做了富有说服力的阐述。
在上一篇,作者强调了不懂得二进制就不能谈《易经》,在这里,作者还要强调一个概念,就是不懂得哲学就不能谈《易经》。爱因斯坦说“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在《易经》中包含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也包含着哲学,否则它也不能成为群经之首,在学习《易经》之前增加一些哲学知识,对深刻理解其内涵,升华其文字中的意义大有裨益。
1、位置概念的哲学意义
位置概念的通俗解释是所在或所占的地方。在哲学中,位置是各种存在的共性。位置概念是从各种具体存在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揭示事物存在的重要程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每一物质的存在都必须占据相应的位置,没有不占据位置的物质,也没有不存在物质的位置。
在思维世界中,每一具体思维都占据物质世界的位置,占据人类大脑的一部分,也占有自己的空间,存在容纳数量和思维时间的限制;像一个单位的物质只能占据相同位置的空间那样,在同一位置、同一时间内也只能进行一种思维,不可能进行两种思维;进行思维的先后,也表示了思维的位置,即思维重要程度的排列顺序;与此同时,每一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又具有自己本身的重要程度,具有自己特定的地位,因此使思维又具有价值。这些性质使思维具有物质的属性。使人类特有的这种精神活动具有物质存在的特征,使人类的思维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位置。
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运动是不同位置的存在和叠加,位置是物质的本原,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而也是绝对的和永恒的。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是建立在相对固定位置上的存在,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是建立在位置不固定、争取变化上的存在。
有存在必然有位置,没有位置就没有存在易经八卦之艮上艮下是什么,有位置必然有存在,没有存在就没有位置。
2、位置的作用
第一 位置的动力作用
追求的动力。人有各种需求,自然界不会主动将这些需求提供给主体,所以人类必须付出劳动,为满足需求而进行工作或创造。这些实践活动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当初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不会停止在已有的水平,而是产生更高的新需求,并经过努力再次满足新需求,如此不断循环。从发展的历程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它们的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则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两者在宏观上完成位置的转换运动,完成社会的发展运动。在主体的具体运动中,不断地完成追求—实现—再追求—再实现的循环,不断地从较低位置进入较高位置,完成主体的发展运动。无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还是主体的发展运动,实质都是位置矛盾和位置循环对于发展的动力作用。
发展的动力。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因此,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 矛盾新论认为,无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阶级斗争消亡之后的社会运动,都以位置矛盾为基础,位置矛盾是一切事物变化运动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①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版,第246页。
第二、位置的支撑作用
在物质世界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一定的质和量的统一体,并且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有序排列和组合,构成稳定的世界。从宇观的总星系、星系、恒星、行星到地球上的物质,从微观的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到夸克等,形成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中的物质占据各自的位置,形成层次的整体。物质的纵向层次与横向的填充,形成物质形态的存在规律,支撑起物质形态的结构体系。“在这些层次结构中,各个层次之间又内在地联系着,高层次包括着低层次,是低层次的综合体,低层次则是高层次的基础,是高层次的有机组成部分。”① 物质世界的结构体系由位置来支撑,思维世界的结构体系同样由位置来支撑。
参考文献 ①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6页。
第三、位置的基础作用
主体的行为、思维必须以一定的基础为出发点,主体的追求、目标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主体当前所处的位置是这些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基础。卧薪尝胆的典故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的经典,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忘记遭受的耻辱,所以他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晚上睡在柴草上,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不时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自己屈辱的位置和真实的位置。在与越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找到时机,灭亡了吴国。说明从正确的基础位置出发,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
第四、位置的秩序作用
任何社会都是有秩序的社会,无秩序的社会不会长期存在。作为社会的结构与支撑,社会中的各种位置有序排列,因为有序才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和稳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位置的有序排列及被它规定的各种要素范畴制约着主体的思维,决定着主体的行为。适应位置的位序与位体,减少矛盾和冲突,使主体与客体间形成确定的、稳定的社会关系,位置的秩序作用形成和谐的社会状态,即使发生矛盾或冲突,也是较低层次的,仍能依照位置所规定的秩序关系得到解决,避免无序与混乱,避免矛盾的升级或危机的发生。
第五、位置的导向作用
由之前的论述已知,位置代表了真理、价值、权力、目标等,由此产生对主体的吸引,使主体不断追求新的位置,因此位置具有吸引导向的能力;又由于每个位置都具有一定的职责和权力,拥有实际运作的能力,因此位置又具有强制导向的能力。
3、位置理论的意义
第一、位置矛盾是永久的基本矛盾
位置矛盾涵盖了可以调和与不可以调和的两种类型的矛盾,也涵盖了个体、群体与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短期、长期、永久存在的矛盾,同时也涵盖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矛盾。位置矛盾具有普适性和广延性,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以及消除了阶级的先进社会,都同样存在位置和位置矛盾,人类无论怎样发展,人们之间、社会之中的位置是永存的,位置矛盾、位置斗争也是永存的,绝对的。
位置矛盾与人类的存在共同存在,位置斗争是社会运动的主要斗争形式,位置矛盾是产生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又是贯穿人类社会从始至终的矛盾,所以位置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永久基本矛盾。
第二、位置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已知无论是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内部斗争还是敌我斗争都起源于位置矛盾,都是位置斗争,位置斗争是一切斗争的本原。矛盾斗争即位置斗争,矛盾斗争对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实质就是位置斗争对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位置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位置斗争是一切事物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位置理论是永久的理论
位置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事物发展的机理,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位置理论涵盖事物运动的差异与矛盾状态、涵盖事物运动的不同阶段、贯穿事物运动的全过程与周期,既包括具体事物的运动过程又包括宏观事物的运动过程,同时又包括宇观事物的运动过程,它不会过时也不会消亡,所以它是永久的理论,将永久地指导人们的思维与实践。
二、位置理论是新卦序的哲学基础
虽然现在人们还没有认识位置理论,但人们时时处处都在应用着这种理论,在《易经》中,也时时处处体现着位置观念。卦象是位置问题,由阴阳爻数量的多少,所占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卦象,数量的多少归根结底是位置问题,是不同的爻占据位置的情况,占据位置的情况更是典型的位置问题。
同时,在《易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位不当位问题,阴爻与阳爻各表示一种运动状态,当一种状态与这个位置的运动阶段相符时就称为当位,否则就是不当位。当位就顺利、就发展、就有成就:不当位就遭受挫折、就处逆境、就失败。这是《易经》中最直接诠释位置问题,又反复应用和强调的重要内容。
卦象是位置问题,卦序同样是位置问题。所指卦序就是排列的前后位置,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位置问题。同理,卦义也离不开位置问题,要确定卦义首先要确定在周期中的位置,然后才能确定其运动状态,也就是确定卦义。
在《易经》中处处体现着位置问题,将所有位置问题总结与提高,就成为位置哲学,《易经》中反映出的位置问题是位置哲学的体现,位置哲学是《易经》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新卦序的哲学基础。
在前面的连载中,已经论述数学内容是新卦序的数学基础,也已经论述周期与阶段运动等理论是新卦序的逻辑基础,这些基础里面的内容如数字与顺序,排列与组合,周期与循环,阶段运动与前后次序,逻辑关系与必然的联系等,它们都在位置与位置理论的涵盖之下,它们都是位置论的具体体现,它们都是哲学意义下的具体科学,所以,它们的基础作用概括起来都是位置理论的基础作用。
三、新卦序的产生过程
自古以来,人们对《易经》卦序的认识都来自流传本,在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后,人们知道还有帛书形式的卦序,并据此推测,在更早的时候应该有更多的卦序形式存在。无论是流传本还是帛书,它们给出的都是即定的卦序,对于卦序的出处,或者其产生的依据都没有交代,这就使人们对《易经》的产生不知所踪,对卦义的产生不知所据,当然更不符合现代的逻辑思维。本文将从卦序的理论基础开始论述,从它的产生方法与过程,一直到建立一套崭新的、完全与众不同的新卦序为止。
图一
《易经》的卦象如图一所示,这是重卦的六爻卦象,其中上面的三爻构成上卦的单卦,下面的三爻构成下卦的单卦。从八卦的循环已知,上下卦都是以八卦的顺序和循环进行变化,因此上下卦的各八种变化组合出六十四个卦象。
由于上下卦的八卦都构成一个周期(见《易经新论》连载(八):什么叫“两仪”?什么叫“四象”?为什么八卦要这样排列?),因此上下卦的八卦又可以认为是上下两个周期的组合,如图二所示,上下卦的组合又可以认为是上下两个周期中各个卦象的组合。如果确定某一个上卦不变,让它分别与下卦的八卦按顺序进行组合,就得到上卦不变,下卦按八卦顺序进行变化的八个重卦,这时就称上卦为某一宫,八卦变化的卦象就称为这一宫的八个卦,如图二所示就是坎宫的八卦。
图二
下面以坎宫为例具体说明坎宫八卦的得来,以上面周期的坎卦为上卦,它分别与下面周期的八个卦进行组合,可以得到以下的重卦和顺序:
坎上坤下、坎上震下、坎上离下、坎上兑下、坎上乾下、坎上巽下、坎上坎下、坎上艮下,这八个复卦组成了坎宫的八个卦象和顺序,图中数字是传统卦序的序号,以利与新卦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是不连续的、是跳跃的、也就是无序的。
根据卦象与卦名的关系可以知道这八个卦象的卦名如下:
比、屯、即济、节、 需、 井、 坎、蹇。而这八个卦象表示的数字具体是:16、17、 21、 19、 23、 22、18、20。如果将这八个数字按自然顺序排列,它们是:16、17、18、19、20、21、22、23,是相互连接的八个数字,形成了这一宫连续数字的区间。
在八个具体数字中,如果将16设为基数,数列中所有的数依次减去这个基数,就得到这样一个数列:,这就是基本规律数列,这个数列在《易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将在后面的论述中详细讨论。
按照上面的方法,按照上卦的八卦顺序依次进行组合可以得到八宫的卦象和顺序,也就是完整的六十四卦卦象和卦序,也就是本文论述的《易经》的新卦序。
四、新卦序
通过前面的论述,使用前面的方法得到了与众不同的新卦序。如图三所示。
图三
图三中各个标识的具体含义如图四所示。
图四
值得指出的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诠释同一现象或状态,对于新卦序也是如此,本书最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得出新卦序,它们互相检验又互相印证,而得到的同一结果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新卦序的正确性。
五、新卦序的优越性
从新卦序的得到方式可以知道,它的八宫以及宫内各卦与事物运动周期的八个阶段完美契合,也就是六十四卦与大周期完美地契合。
从形式上看,新卦序结构工整,连接紧密,条理清晰,构成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上的完整性;
从数学上看,新卦序应用了二进制的数学方法和规律,使卦象、卦义、卦序之间有了对应关系,使新卦序具有了科学性;
从基础上看,新卦序是应用了诸多理论之后建立的,周期理论与图形的应用(见《易经新论》连载(八):什么叫“两仪”?什么叫“四象”?为什么八卦要这样排列?),使新卦序具有了坚实的逻辑基础易经八卦之艮上艮下是什么,使卦象的前后次序、相互连接等都具有了确定的思维规律,这个思维规律又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运动规律,因此,新卦序具有逻辑性;
从作用上看,它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纠前启后的作用,所谓纠是说它纠正了传统卦序中的逻辑错误与阴阳属性的错误,为后人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综合上看,新卦序体现了平面与立体、数字与状态、运动与规律、位置与意义等不同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从中更体现出新卦序是哲学与实践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古代思维与当代思想的统一,所以它具有整体性;
从发展上看,新卦序的理论基础坚实,数学基础坚实,每一卦的存在和它们的连接都有依有据,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它所拥有的整体性、科学性、逻辑性等使它具有了良好的诠释性;
从广义上看,以周期的运动和卦序的对应为基础,新卦序能够预测和诠释未来某一阶段或某一位置的状态,从而实现它的预见和指导作用,同时,由于事物运动规律是普适的规律,不局限于一时一事,也不局限与某一历史时期,因此新卦序具有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