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墓群距今有两千三百年的秘密,你知道吗?
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发现失传的《易经》版本,竟然从中发现了秦始皇的秘密?
他与预知未来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或许我们从未了解过真正的秦始皇。
千年古墓
1993年3月,湖北江陵县的一个渔民正在王家台附近挖鱼池。
谁都没想到,这一挖竟然挖出了一个千年古墓群。
根据考古学家的测定,这千年古墓群距今大概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
其中的十五号古墓尤其引人注意。
因为古墓中除了有一些普通的陶制随葬品之外,还有着将近八百多枚的秦代竹简。
这些竹简可不是随意散乱的,而是有其目录和标题的,字迹也是清晰可见。
除此之外,在竹简的周围,还有专供占卜的石盘。
这个式盘的样式有些古怪,外圈首先是28个符号,考古学家初步推断这应该是传说中的28星宿。
内圈明晃晃地刻着“金木水火”四个大字,“土”字则被四个大字包围,在其正中间。
稍微了解一些古代占卜知识的朋友或许就会感到好奇,这“金木水火土”的排列方式怎么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大一样呢?
然而,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在内圈与外圈之间,还有一些月份的标识。
式盘的背面还刻有一些“L”字型的符号。
虽然考古学家一时之间摸不清楚这东西到底怎么用,以及它排列如此奇怪的原因,但是大家很确定的一件事是:这个古墓的主人应该是秦代的一位精通占卜的大师。
从他所使用的工具来看,他的占卜方式也是比较奇怪的。
这是否意味着古墓主人的占卜或许是我国占卜文化中一颗遗落的明珠呢?
于是,考古学家转念一想:如果这位墓室主人真的是占卜大师的话,那么这些出土的竹简会不会是关于占卜的书籍呢?
这一想法一出,考古学家们立即将竹简清理出来,打算带回去好好研究一番。
这一研究,就是二十年。
要知道,秦简上的文字虽然不属于甲骨文,但跟现代汉语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要想琢磨透其中的文字含义,一流的考古学家都要花上数十载的时间。
因此,20年就破译出八百多枚竹简的内容已经是相当的了不起了。
经过细致的考察,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竹简中有着失传已久的《易经》。
看到这,大家可能会有点疑惑?
失传的《易经》,难道《周易》不就是《易经》吗?
事实上,《周易》并非《易经》的全部,真正的《易经》早已失传。
因为,《易经》是由最原始的古代巫师们继承上古时代伏羲氏关于先天六十四卦的思想而写成的。
写成之后,此书就一直在巫师群体内部流传,而后到了神农氏的手中,又扩充了一些思想,因此,《易经》又称为《连山易》。
然而,由于《易经》过于复杂,就连巫师群体内部也有点操作不来。
于是,低配版的《易经》就出现了,它就是《归藏易》,也正是考古学家们从秦简中所发现的。
《归藏易》
相较于传说中的《易经》,《归藏易》在字数上大大地减少,从最初的八万缩减到了四千三百字。
字数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内容的删减,考古学家们发现,《归藏易》中不再有传说的六十四卦,而只有八卦。
不难看出,《归藏易》其实已经接近于《周易》的内容了。
这也是说,“易”的这个系统起码发展出了三个不同的《易经》版本。
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传说中的《连山易》和《归藏易》都接连失传,只剩下大家目前能看到的《周易》。
这也就意味着,《归藏易》的出现极有可能改变人们对“易”的认知。
那么,激动的考古学家不由得心生疑惑:既然周文王能用《周易》算出自己儿子伯邑考的死期,《归藏易》是否也能预知未来呢?
在清理竹简内容的过程中,考古学家惊讶地发现《归藏易》中记载了一个名叫“萤惑守心”的现象。
一看到这,考古学家有点坐不住了。
因为“萤惑守心”首次出现在历史中,乃是《史记》关于秦始皇去世前的预言描述。
据《史记》记载,在秦始皇去世之前,民间曾出现了三大预言:“萤惑守心”、“东郡陨石”、“今年祖龙死”。
其中,“萤惑”在中国古代往往指代的是火星,被认为是灾难的征兆。
《史记》清楚地记载,在秦始皇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三十六年,天空出现“萤惑守心”的天象,河南濮阳这个地方还有陨石降落,陨石上面还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大字。
按道理来说,一个皇帝得知民间出现了如此的预言,肯定是要勃然大怒的。
更何况,这还是传说中的暴君——始皇帝。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据《史记》的记载,得知这一消息的秦始皇并没有发脾气,也没有处置任何一个人,平静得就好像自己早已经知晓了这一消息一样。
难不成,秦始皇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于是幡然醒悟不打施行暴政了吗?
实则不然,《史记》中说道,秦始皇看到这几大预言之后,去了趟长江,将自己贴身携带的玉佩丢到了海里。
没人能猜到秦始皇为何如此,但在司马迁的描述下,秦始皇此举似乎是有点顺应天命的意思。
莫非,三十六年的秦始皇已经算到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吗?
这里,关涉的其实是秦始皇不为人知的一面:算命大师。
秦始皇是算命大师?
据《史记》记载,在秦始皇去世前的一年,国内曾出现了“萤惑守心”这一天文现象。
与此同时,《归藏易》也记录了这一现象。
这也意味着,“萤惑守心”这一现象应该是真实的历史现象的。
于是,沿着这一线索,考古学家就开始去找文献记录。
结果,果然在《汉书》中发现了类似的记载。
只不过,颇令人困惑的是,《汉书》中所写的时间却是始皇帝去世的那一年。
为了验证“萤惑守心”发生的年月,考古学家做了大量的文献搜查以及推理工作。
最终发现,“萤惑守心”实际发生的年月其实是公元前210年8月,也就是秦始皇去世的当年。
那么,司马迁为何要谎称“萤惑守心”发生在秦始皇去世前一年呢?
更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对于这一预言也是非常平静,似乎早已知晓一般。
综合来看,似乎司马迁撒谎就是为了掩盖秦始皇提前知晓的情况。
这是否意味着,秦始皇极有可能早就算到自己的命运的呢?
从历史文献的记录来看,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一个有命运信仰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在在位期间多次出游寻访名山、求仙问道了。
后人常常误以为,秦始皇的这些举动只是简单的求永生,是一种瞎忙活。
可是,考古学家却发现,秦始皇的行为都是有所依据的。
《归藏易》就直言了,天地之间其实是存在三类仙法的:天仙、地仙和尸解仙。
其中,秦始皇出海寻仙就是为了获取天仙之法考古易经起源时间是几几年,得到长生不老的药;
而五次巡游名山的举动,则是为了去拜访地仙;
至于修建庞大的陵寝,更是为了通向尸解仙,即肉体虽死,但灵魂却始终居于世间之中。
遗憾的是,前两种仙法,秦始皇都没能修成功。
但是从史料中来看,他或许修成了第三类。
根据《汉书》的记载,在秦始皇的陵寝之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高台,供他的灵魂出游。
现代考古学家在挖掘秦始皇陵的时候考古易经起源时间是几几年,最开始是没有发现这一高台的存在,只看到了密密的树林。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考古学家这才借助遥感技术,发现了藏在树林中的高台,从而佐证了班固的说法。
而有趣的是,秦始皇陵的设计大多数是由他本人操办的。
这也是说,秦始皇绝不可能是个纯粹想长命的人,而应该是一个对“易”有所了解,甚至颇为精通的人。
但这也都是后人的一些解读,并不能说明事实就是如此,大家还是当故事听听就好。
不得不说,人类是一种颇为复杂的生物,没人敢说他是真正了解某个人的。
哪怕像秦始皇之类被历史反复书写的帝王,也有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