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传说,《归藏》是商代的易书。吗?
历来传说,《归藏》是商代的易书。
果真如此吗?
不妨细细说来。
一、汉代人眼中的《归藏》
最早提到《归藏》这个名字的,是《周礼》。
“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周礼·春官》
《周礼》是什么时候的书呢?一般认为里面混杂了很多战国以后的内容,成书时间不早于战国。
还有人认为,这书是汉代的刘歆(前50年-23年)伪造的。
真伪和年代姑且不论,与刘歆同时代的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确实见过《周礼》里面所记载的《归藏》和《连山》。
桓谭在《新论正经》中就说:
“《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也就是说,桓谭所见的《归藏》,应该与《周礼》所记载的一样,是一部与《周易》类似,有着六十四个卦象和四千多字爻辞的易书。
《周易》
二、《归藏》的作者
那么,《归藏》的作者是谁呢?
比刘歆和桓谭稍晚几年的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云:
“古者烈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归藏)氏之王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论衡.正说》
这个说法说明易经常识三易,东汉时的人认为,《归藏》与归藏氏有关,《连山》与烈山氏有关,《周易》与伏羲氏有关。
但是这个传说里与《归藏》有关的“归藏氏”,又有一种说法写作“黄帝”。
唐代的孔颖达便在《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里说:“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 。”
杜子春(约前30—约58)则说:“《连山》,宓牺;《归藏》,黄帝”,把《归藏》和黄帝扯上了关系。
由此可见,《归藏》这部书的作者和年代,汉代时候的人其实是不知道的。
但是,汉代时的人们已经觉得《周易》很牛逼,认为必然是周公文王之类的圣人所作,与之并称的《归藏》和《连山》自然也不能弱了声势,于是就搬出了比周文王更早的黄帝和神农等人。——事实上,这说明汉代人根本连《周易》的作者也不知道是谁。
再后来,《归藏》的作者就越传越玄,到了宋代的时候,邢昺居然就有鼻子有眼地说:“《归藏》者,成汤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 ”
——这简直就是信口开河了。当然,把《周易》当成文王和周公所作的说法,同样也是如此。
三、汉代人所见的《归藏》
既然刘歆、桓谭和王充等人都见过四千三百字的《归藏》,那么,当时《归藏》的文字内容是什么样的呢?
张衡(78年—139年)无疑也是见过这部《归藏》的,他在《灵宪》中曾经引过了这样一段话: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灵宪》
张衡的这段话,就是引自《归藏》。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据桓谭所说,《归藏》有六十四卦,共“四千三百言”,平均下来,每卦的字数大约是61个字。而《灵宪》中的这段话是62个字,与《归藏》每卦的字数吻合。
第二,《灵宪》中的这段话,在王家台出土的易占类秦简上也能够看到,原文作:
《归妹》曰:“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王家台秦简《归藏》
秦简的这段文字前面有《归妹》的卦象和卦名,与《周礼》中所记《归藏》有六十四卦象、但爻辞与《周易》不同的特征正相吻合。
第三、从王家台出土的易占类秦简来看,每一卦后面所附的繇辞体例和《灵宪》的这段记载完全一致,基本上都是这样子的:
某甲因某事找某乙占筮,某乙枚筮一番之后,曰:“吉(不吉)”,然后再念上一段琅琅上口的押韵繇辞。
也正因此,学者们把王家台这批有卦象的秦简命名为《归藏》,非常准确。同时我们还可以更确切地说,《周礼》中所记的《归藏》,以及桓谭等人所见的《归藏》易经常识三易,便是王家台的秦简《归藏》。
这本书里面,出现了周穆王等人名,所以它不可能是商代时的易,更不可能是什么商汤所写的东西。东汉时的王充没有把它说成是商代人所写,而认为它是“殷人因之”,代表了汉代人的普遍看法即认为此书应该来自殷人之后的宋国,和孔子在殷人故地宋国得到的《坤乾》有关。
郑玄注《坤乾》之时便说过:“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