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燄:太极拳的养生之道
文/张光燄(本文摘自《武魂》2012年第9期)
笔者结识的前辈太极拳家中,多健朗高寿者:齐一93岁,王平凡91岁,孙德明、魏树人88岁,韩会明87岁。其中,王平凡曾患膀胱癌,韩会明曾患脑溢血,魏树人患左眼黄斑病,连带重症肌无力,但他们都精神振奋。谈起太极拳来,思维敏捷,思绪明晰,富有道家的哲理。究其原因,王平凡、韩会明二位老师都十分欣慰地说:“是太极拳延续了我的生命!”
王平凡、韩会明先生的话并不夸张。上述5位拳家都是习练杨氏太极拳的高寿者,研究他们的高寿现象,就必然会涉及到杨氏太极拳的养生功法。
据孙德明、魏树人两位老师披露的其师汪永泉传授的杨氏太板拳养生功,共有二种练法:一种是“乾三连”,一种是“坤六断”。笔者现将自己对杨氏太极拳养生功法的所知及习练体会介绍给《武魂》的读者,并以此求得方家指正。
一、“乾三连”太极养生功法
按照《易经·八卦》的象法,“乾三连”是三个爻象相等并行的符号组织在一起的单经卦,符号为“三”。杨健侯祖师不知是受高人指点,还是自己从寺宙风钟的钟肩、钟腰、钟口中悟出了人身肩、腰、胯的三道意气圈(见图1),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养生功法。
《易经·八卦》的“乾三连”复合在一起,就表示了天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杨健侯悟出的三道气圈也表示了人身的统一性整体。肩圈是围绕着双肩、直径1米左右的意气,它支配着肩、肘、手整个上盘;胯圈是围绕着胯部、直径1米左右的意气,它支配着胯、膝、脚下盘;腰圈是围绕着腰部、直径80厘米左右的意气,它的作用是承接着肩圈上盘,管辖着胯圈下盘,从而使人体上、中、下三盘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肩圈与胯圈的功能是一样的。其运动方式是左旋右转,前后沿上掤下按。随着腰圈的左旋右转、对拉拔长而完成进、退、顾、盼、定的步法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顶、踏的各个劲法拳式。
须知,肩、腰、胯三个气圈是用意念练出的,练气的同时是伴随着呼吸进行的。虽然呼吸处于自然状态,但要细而深长。这样一来易经八卦乾三连 坤六断,就赋予太极拳架式的盘练带有慢、匀、轻、松、柔的特点。
“慢”,是以完成拳的开式或合式与气的呼出或吸入相一致为宜。因为只有慢,才能使意念练成的三道气圈与全身各部位相融相合;才能使胯圈和协地调整胯、膝的运动和足底穴位的按摩,进而促使肾脏、心脏及其他脏器的保健;才能做到呼吸深长,加快血液循环和微循环,从而带走肢体末梢的病邪之气,提高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匀”,是指拳式盘练的节奏快慢相均衡。三道气圈控制全身盘出的拳式节奏,因为匀,就提高了体表神经的灵敏度和增加了经络阳气的厚度,从而特别能感知外界的来力或劲别,培养了《太极拳论》所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知人懂劲功夫。经络的阳气增强,可以保护身体肌表抗击病邪的侵袭。
“轻”,是步法的轻快、拳法的灵巧。这是体内精气和神气的表现方式。受胯圈支配的下盘由于足底的涌泉穴与受有肩圈控制的肩井穴气脉相通,中定稳固。经常盘练,心、肾的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身体能达到精满、神完、气足,拳式习练自然就产生“双轻”或“单轻”的灵动。
“松”,是对僵、硬而言的。破除人体后天生成的僵硬劲,恢复先天的“松”劲,用三道气圈去控制拳架的盘练是最好的方法。精神不紧张,心态放松了,就像欣赏艺术作品一样地练拳,练出笑容,练出幸福感,最利于全身气血的运行。因为“松”则“空”,“空”则“通”。气血没有僵劲、半僵劲的阻遏,血液畅行了,含氧量提高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就增强了。
“柔”,是轻、松练拳的必然结果。动作上的柔、活易经八卦乾三连 坤六断,最利于人体行气、蓄劲。太极先贤王宗岳说:“气宜直养而无害,劲宜曲蓄而有益”(笔者分析,《太极拳论》这两句话中的“余”字应是“益”字。是传抄的错讹。)拳式演练得越柔、越活,行气就越直,劲蓄的就越圆、越足。因为柔与刚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越柔活,神意气就练得越充足,内劲练得就越大越圆。因此,柔法练拳是太极健康养生的一条途径。
慢、匀、轻、松、柔的特点是拳架演练形式上的整体表现,而“乾三连”养生功法又是练习拳势的整体功法。它既可以盘拳时应用,也可以用三道气圈冲击身体病区。只要在安静的心境下用意念去控制,气圈或左旋或右转地去冲击不舒适部位,都可以改善该部位的血循环,调整该部位的受损神经,使该部位的病情得到缓解或改善。
二、“坤六断”太极养生功法
“坤六断”是把“乾三连”的符号从中间断开,变成六个爻象相等的符号。依据《易经·八卦》的爻象指导,习练“坤六断”太极养生功法者在盘拳时需要将肩、腰、胯三道气圈由中间断开(见图2)。汪永泉大师的高徒孙德明老师的“意念断开法”是,用意念将心下降至腹部的丹田,然后伸出一把长刀,从前面到后面将自己劈成两半。这样,三道气圈就断开成了六段(见图3)。
笔者领会了上述意断法后,悟出了“分合意断法”(见图4):意气由尾闾穴左右旁开处出来后,绕着胯生成两个直径50厘米左右的半圈在身前腹部丹田处对撞,然后又按原路返回来到身后对撞;腰气圈则是意气在夹脊穴(或命门)左右旁开处出来后围绕腰生成两个直径40厘米的半圈在身前的下脘(或神阙)穴前对撞,然后又按原路返回到身后对撞;肩气圈是意气在劲源(或身柱)穴左右旁开处出来后围绕着双肩生成两个直经50厘米的半圈在身前的膻中(或华盖)穴前对撞,然后按原路返回在身后对撞。这样,六个半圈的意气就厚重,六个接口处的意气就单薄。盘拳练分劲时,就用“坤六断”练法;需要练整劲时,一用“乾三连”练法。需要打出单劲时,就用“乾三连”气圈;需要打出复合劲时,就用“坤六段”气圈。这样又合又分的意连意断气圈随时可以将身体练成或者一个整体,或者两个部分。这部分动,那部分静,或者两个部分互静互动。
“坤六断”练法比“乾三连”练法复杂、难度大,对心、肾等内脏器官的锻炼强度也大。在“坤六断”气圈的支配下,心脏、肾脏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先天真气培养过程和心与神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的后天真气培养过程在不断进行着。结果,脏器的功能强大了,精神振作了,浩然正气培养了,使身体增加了与百病之邪抗衡的能力。
后天真气的培养不仅仅只有神、意、气的“内三合”,还有内气与外气的相融相合。真气在体内培养充盈鼓荡后,还要通过手、肘通出体外,与自然界的外气相融相合后再弧形收回体内。其情景就像二龙戏珠一样。珠是龙的内丹,吐出去与外气相融相合,然后再吞进来,以培养自己的功力。汪永泉大师生前曾说过这种炼气法。他说:内气往外通出1米左右,不伤人再回收体内,最利于人体养生;如果通出去伤人,自己也会受伤。这是太极拳高级养生法。汪永泉的话正确解释了太极先贤们关于太极拳的技击只是末技,而益寿延年才是上等功夫的深刻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