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 > 易经起源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有可靠的事实依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入主华夏前后共600 余年,但都融汇于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直到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帝国主义为了达到掠夺又奴役的目的,要消灭中华文化,由西方帝国主义取而代之。在当今欧洲中心论泛滥之际考古易经起源时间和地点,我们中国也有些人亦步亦趋,把中国文化贬斥的一无是处,就《易经》而言,有人将它视为卜筮之书、迷信算命之书而否定之。实际尽管现今学术界对它褒贬不一,但至少在《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这点上是一致的。然,说《易经》是卜筮之书笔者不能苟同。因为《易经》从诞生那天起,标志着中国哲学方法与思维方式开始集大成,否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蓬勃生命力。本文将《易经》的起源以及它在中华文明的地位和影响做一简述。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这个事实已被许多学者所证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出土文物及考古研究,揭开了《易经》是何时诞生的这个谜。使《易经》这个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可靠的事实依据。

, 百拇医药《易经》起源于距今约7000~6000年仰韶文化时期的伏羲时代,也可称为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古代传说以及古籍记载中也都把八卦(即《易经》)与伏羲联系起来,1979年在江苏海安青墩出土了迄今最早的、自宋代起历代就有发现,被认为是奇字和族徽的,多个数字重叠的刻划符号。经考古学家张政火良先生研究证实,这些奇字是与《易经》有关的卦符即数字卦,并证实数字卦是由早期的1~9数多头应用向1与6二数过渡,最后脱离数字,成为现今的阴阳爻卦;以奇数为阳爻,偶数为阴爻,数字卦内藏的阴阳爻卦形被破译了,(注1)证明了古籍所载“自伏戏(伏羲)画八卦由数起”的真实性。(注2) 1979年出土的数字卦有八个,其中两个一个为遁卦( ),其数为三五三三六四,(½½½C½½½½½½<½½½½);一个为大壮卦( ),其数为六二三五三一,(<½½½½½C½½½½)。考古证明,“它们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3500年之间。这时正当燧人、伏羲、女娲时代,”(注3)也正好与《周易·系辞》所言伏羲创八卦的记载相符合。数术学家陈维辉先生也指出:“伏羲女娲之世是从燧皇继承而来。伏羲根据燧皇之图,而作八卦、八节。汉代武梁祠石刻画像,伏羲执规,女娲执矩。高昌出土伏羲女娲图,均为人首龙(蛇)身。规为天考古易经起源时间和地点,矩为地,‘大环在上,大矩在下’,表示天圆地方,规矩图数之来由。”(注4)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六千年前仰韶文化早期大型墓葬,其中有用蚌壳砌成的青龙、白虎方位图象的古天文图,即龙虎蚌图,这是有关廿八宿早在六千年前就被认知的事实及遗迹。(注5)然,廿八宿的意义并不只是在天文学上,它对《易经》及其中华文明的起源起着记时的作用。青龙、白虎天文图的发现,表明阴阳五行说那时已经被古人所把握了。

1990年8月,陕西出土仰韶文化期彩陶,上有人头头象,下有龙蛇之图,考古学家认为是古代人对伏羲的崇拜。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用十进制记数了。“从考古发掘材料看,距今四千年到六千年的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出现了数字的刻符。如‘一’(1)、‘二’(2)、‘X’(5)、‘ L ’(6)、‘½’(10)、‘½½’(20)等等。”(注6)所有这些均证明了一个事实,在伏羲时代,《易经》已经诞生,并且由《易经》而出的中国哲学方法及文化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象形文字阶段的象形文字(距今6000年前)和《易经》的数字卦、廿八宿、青龙白虎和阴阳五行说、天圆地方说都被古人认识与应用了,故随着《易经》的产生,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中国哲学方法在此被集大成。从此,中华文明在由“易”而出的哲学方法指导下发展起来。

无疑,在《易经》的诞生之前,中国哲学方法必然有一个更长的孕育过程,即我们的祖先在为生存的实践中,有一个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它主要来源却是天文和生产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最关心的就是环境,如日夜的更替,气候与四季的变化,都会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即生存带来危险和益处,而这些均与天文变化密不可分。天文学的发展与发达,并不是简单地观天,这是一门具体又具综合性的学科,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观天和把握天文与气候、人生的关系,即宇宙、地球、人三者的关系即天地人的关系,年复一年的记录、比照和思考,才形成的。

以当时文字还处在象形文字阶段的状况看,古人有他们的方法,一是以口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是有具体测天方法代代相传,即立八尺圭表测日影。仰韶文化时期的伏羲氏运用远古祖先的经验,但还未总结出方法。在伏羲时代,立八尺圭表测日影长度,已能用此时产生的数字记录,再结合前辈的经验和传承,形成最初的《易经》,《易经》的数字卦实际上已成为不同于象形文字,具有会意、指事和假借的文字。

, 百拇医药

在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祖先的文明程度已经迈过了原始时期那种被动求生的阶段。考古发现距今约700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处出土的五谷杂粮实物证明当时我们祖先的生存手段不是以牧业为主,而是进入主动性农业开发生存状态这一个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时期。《易经》的诞生与形成也恰恰在这个时期,难怪古人对伏羲氏这么崇拜。但是,如果说《易经》是伏羲一人的功绩,那是不准确的,伏羲是他的前人经验、知识及方法的集大成者。当然,就是这样,我们也还是要对伏羲的成功大书特书的。由此中华文明走上了以这套哲学方法为指导创立和大发展的道路。中国人从观测天文中产生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在形成和发展中,文明刚刚开始,这种能力就上升为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哲学方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注释:

1. 张政火良:《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载自《考古学报》1980年4期;

2.《后汉书·律历志》;

3. 陈维辉:《邹衍阴阳学说》第51页;

4.《邹衍阴阳学说》第53页;

5.《考古》1989年12期;

6. 张大卫:《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第3~4页,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